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一处地块姓文了(第 2/4 页)
对于从棒子国运粮,文启东不打算停,粮食多了,就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
首先海边的流民安置基地需要储存一些,大员岛上也得存放一定量的粮食,要不然,前期去岛上的流民如果没有粮食,不能坚持到开完荒,能自给自足之时。
去搞半岛上的粮食,一个是距离近,水运方便,另外就是不让半岛上有余粮供应给后金。
减少半岛上的粮食储备,让半岛变成后金的拖累,而不是一处物质补给基地,也算间接的帮大明一点小忙。
前期搞粮就这样让当地人主动配合,等以后朝鲜的商人不上当配合了,到时就换一个目标,到东瀛倭国去搞粮,文启东打算到时武装个几千人的海盗团伙,专门到倭国去抢粮。
随着来工地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能让来干活的村民度过寒冬,文启东对流民安置营地的建设,不断的升级扩大,只为了让来的人,能一直有活干有饭吃。
原先设定的简易土木安置营,文启东直接改为砖石建筑营地,营地的面积也一扩再扩,由前期几十亩的营地面积,变成了占地上千亩的一座小镇。
看着越来越多,每天管两顿饱饭,就老实干活的村民,文启东对原时空炎黄国,搞基建拉动内需有了一点理解。
有活干,有吃的,就能让绝大部分人,都能老实的、出着苦力的活着啊!。
对于几万人的管理,文启东还是照搬山阳镇那一套,制定出规章制度,给出安置营地的建设图,交给能干的人去实施。
雷山村的老童生王光和,就是文启东这种选人制度下的受益者。
今年四十一岁的王光和,为了科举,耗光了家里的财产,却连一个秀才功名都没考上。
去年底,为了一家人不被饿死,他卖掉了自家最后的两亩薄地。
由于是没人要的山坡旱地,两亩坡地只卖了一两多银子,一家四口人,一两多银子只坚持了一个多月,家里就又断粮了。
寒冬腊月,在家徒四壁破败不堪的家中,一家人望着空空的粮缸,愁眉苦脸不知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为了不让一家人饿死,以前只知道读书的王光和,放下读书人脸面,去求人借贷,到集镇上写春联挣钱。
可世情维艰,他那不多的亲朋好友们,也都是家无余粮,借到的那点钱粮,不够吃上几顿饱饭。
到集镇上写春联,集镇上,那些秀才们的摊位都是生意冷清,他一个童生,那里还会有生意。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