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一处地块姓文了(第 3/4 页)
一家人捱到过完年,彻底的断炊了,连着饿了二日后,王童生在家里小儿饥饿的小声呜咽中,走出家门,茫然地游荡在冬日荒凉的大路上,不知到哪里才能寻到吃食。
就在他绝望之时,海边来了海盗,能给人饱饭吃的海盗。
在一家人饿死和给海盗干活之间,王童生选择了给海盗干活,还是一家人都来给海盗干活。
王童生对考八股文没有天赋,但对数字却很感兴趣,只几天的时间,就在一众选拔的读书识字人中脱颖而出。
文启东给出的各种管理表格,王童生不但能很快学会,还能按规定处理的条理分明。
于是,王光和这个被八股考场淘汰的废材,到了文启东的流民安置营,就变成了正适用的人才。
昔日的废材老书生,大半个月后,就成了几万人干活工地的王总管,成了总管,就不单是干活混两顿饱饭了,还有了薪酬收入,一家人也住进了第一批盖好房子里。
整个流民安置建设营地,和王童生近似的还有几十人,这些人,虽说大多连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县试都没通过,可也都是读过十年以上四书五经的读书人。
只要不是读书读傻了的,在大营建筑工地上,都能找到轻松的活计,负责一处处需要书写和计算的大小管事岗位。
整个工地,除了读书人能担任有薪酬的管事工作,那些技艺精湛,有一定经验的各种工匠,也能担任管事,获得薪酬。
这些大匠们,都是负责各自领域的物品制作,一如山阳镇,大匠负责全面,中层工匠负责各自的窑口或作坊。
一座占地上千亩的流民收治居住区,不是单纯的盖些房子就行了,还需要一些分门别类的收治场所。
像是流民的清洗区,就需要特殊的设计和建造,入口和出口要规划的合理,使用时,不会造成人员拥堵,而且还要建造两处,男女是要分开的。
还有疫病隔离区,这个要独立于居住区外,要建造的便于管理和医治,尽量避免病人的交叉感染。
好在这些规划比较简单,文启东在资料库中,找些规划图做参考,再结合现在的地形,用智脑一合成,一份合理的规划建设图就设计好了。
文启东选择的安置营地位置,在海州府赣榆县的北面,处于王河河口,紧挨着山东地界,这里在明末时还是一片滩涂荒地。
占据这些荒地,文启东没有像在修武县那样,还找当地衙门去购买,而是直接就圈占了。
原先只是占了海边的滩涂荒地,随着摊子铺的越来越大,方园一两公里的地面都变成大工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