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一处地块姓文了(第 1/4 页)
看官兵退走了,文启东也就不再关注官府方面的动静,专心修建海边的流民安置大营。
现在,来海边干活挣口饭吃的村民,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多名,这个人数还不是固定的,因为每天都还有附近的村民过来。
就现在的人数,加上一二千名的海盗,已经有近二万人聚集在海边干活。
之所以短时间内来了这么多人,是因为周边的府县,像是北边不远的山东琅邪府和东边的徐州府,南边的海州府,这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寒冬腊月,周围村民的日子难熬,冬季对衣单无粮的农户来说,那就是在过鬼门关,每年的冬季,都有很多人挺不过去,在饥寒中死去。
如今有了干活就能吃好喝好的所在,周围的村民,几乎是全家出动涌到海边工地干活,只求能吃上饱饭。
来到工地,家中的壮劳力干土方基建,民妇老人在后勤干着做饭、送水、浆洗等杂务,就连几岁的孩童,也用那干裂的小手,在地上拾一些柴禾杂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活。
为了保证这近二万人的吃食,文启东把移民船队抽调出了两部分,合适运粮的大船,前往棒子国运粮,不适合出远海的小船,在得到文启东提供的拖网后,专门在附近的海面捕鱼。
明朝的黄海湾,不用出远海,就是近海,随便一网下去,没有几条小船合力,拖网里的海鱼根本就拖不动。
到棒子国运粮的船队,文启东都是让他们先行出发,几天后,文启东感觉船队已经快到半岛海岸了,再动身去和船队会和。
到棒子国运粮,文启东都是不付钱的。
要说不付钱也不对,文启东是先付高价的钱,粮食运走后,再把自己的钱拿回来。
一般都是,文启东先用时一个时辰飞到半岛,选定靠近海岸的一处城镇,找到当地最大的粮商,以两倍的价格购买粮食,还是付现银。
要求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粮食运到码头,等购买的全部粮食运到码头,这时运粮的船队也到了,船队把粮食装走,文启东再回去,把自己购买粮食的钱,再拿回来。
当然,有时可能会顺手多拿一些,谁让文启东对银子不感兴趣,分不清库房的银子,哪些是自己的。
半岛面朝大明的西海岸线几百里长,分布着大小十几座城镇,从近到远的来,每隔几天换一座城镇,可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
文启东每次一来一回只需要半天时间,运粮的船队一来一回得好几天,有点太耗时间。
不过,运粮的船队有六十艘大船,平均每船可以装二百石的粮食,一趟下来,就够现在工地上的人吃上一个月了。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