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篇 梦的解析与应用3(第 4/4 页)

    就这样互相作用,越来越强烈,导致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越来越强,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最后进入催眠状态。

    浅度催眠状态以后,如果进一步引向深入,就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生理反常现象,我们就说他已经进入中度催眠状态。

    此时,受术者处于神情恍惚的状态,他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已经显著降低,几乎是完全听命于催眠师的指令,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

    在中度催眠状态中,受术者在知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1.感觉过敏

    感觉过敏是指由于受术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对催眠师的暗示相当敏感,由此引发某些感觉也变得特别灵敏,超过了正常的感觉能力。

    例如,在一般状态下,手表距离自己4~5厘米就听不见滴答滴答的声音了。

    但是在中度催眠状态下,把手表放于距自己2米远的地方,一样能够清楚地听见滴答滴答的声音。

    2.幻觉和错觉的产生

    幻觉是指感觉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而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经由催眠师的暗示,可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上产生幻觉和错觉。

    例如,催眠师暗示说:“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美极了!”

    如果受术者真的能看见蓝天和白云,那么说明已经产生幻觉。

    如果将水当成饮料喝下,这就是一种错觉。

    3.痛觉消失

    在中度催眠状态中,如果催眠师暗示受术者身体的某一部分痛觉消失了,特别是在语言暗示的同时加以抚摸,受术者的痛觉就会基本或完全消失。

    无论你采取任何手段,如掐、挠、扎等都不能使他有痛感。

    对于手术和分娩来说,不仅能通过催眠术使痛觉消失,且能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

    4.个性变换

    这里所说的个性变换主要是指代表个性的某方面发生变换,如趣味、嗜好、癖性、爱情、厌恶、轻蔑等个性的组成是根深蒂固的,催眠术所要改变的仅是其中的一两个组成部分。

    但是觉醒后多半仍会恢复原来的个性。

    要想在觉醒后继续保持效果,一方面要多次进行催眠,二是不能靠简单的暗示来完成,而主要是靠催眠分析,以消除其产生不良个性的原因。

    中度催眠状态是最重要的一个状态,90%以上的催眠效果都是在这一状态中进行的。

    中度催眠状态进一步发展,就会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在此状态中,受术者的意识已极度缩小。

    注意力已达到了最高度的集中,除了听觉能接受施术者的暗示外,其他感觉几乎全部消失,面部表情呆滞、毫无生气,就像没有了魂的空壳一样,这时他绝对服从施术者的指令。

    在深度催眠状态中,受术者的典型表现是:

    1.记忆的变化

    受术者进入一定的催眠深度后,记忆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是暗示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后,对当时的记忆能力或回忆往事的能力会明显提高。

    例如,对于节选课文或英语单词,平时背记很长时间才能记下来,现在只需看一两次就能记下来了。

    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记忆丧失,当受术者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并觉醒后,基本上是无法回忆起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呈完全性遗忘。

    2.年龄倒退

    确切地说,就是“年龄缩小”,回到儿童,甚至幼儿时期。

    我们前面讲的“年龄倒退:回到孩童时代”一节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3.人格变换

    在深度催眠状态中,能够使受术者的人格转化为他人的人格,甚至转化为动物。

    譬如,催眠师暗示他是演员,受术者就像演员似的,一会儿表演哭,一会儿表演笑;如果暗示他是个演说家,受术者就像演说家一样,伫立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如果暗示他是条狗,受术者就像一只狗一样,汪汪地又叫又跳……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为了治愈大部分身心疾病和潜能开发,是没有必要将受术者导入这种深度催眠状态的。

    暗示在催眠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催眠现象是暗示的后果,其主要提倡者是法国著名医生贝恩海姆教授及其追随者。

    该学说在催眠学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催眠理论之一。

    这种学说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暗示性睡眠,催眠法主要是使用暗示。

    所谓暗示性,就是一个人的意志暗示对另一个人的意志产生影响的倾向。

    暗示是一种观念活动的外在表现,即把旁人所暗示的观念接受过来,并实现于自动的动作之中。

    所以,这种学说认为,催眠现象必定是暗示的结果,没有暗示就没有催眠现象。

    众所周知,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很明显,根据“催眠现象是暗示后果”的观点,催眠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学说把暗示视为催眠的关键所在,该学说对暗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并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暗示感受。

    一种为狭义的暗示感应,即人们由于受到某种特定的外界事物刺激而产生的感应。

    例如,你的亲朋好友办喜事,邀请你前去祝贺,然后你进入这种喜庆的氛围之中。

    假如你是赴殡仪馆参加追悼会,必定会觉得心情沉重。

    又如,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当看到剧中人的悲惨遭遇时不禁潸然泪下;当看到无辜善良的人们遭受陷害时,会感到怒火中烧;当看到剧中人忠孝节义之举,则会肃然起敬;当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时,也会有欣慰之感。

    另一种为广义的暗示感应,即对各种可能接受到的外界刺激,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感应。

    也就是说,凡是人世间的各种刺激,无论是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触摸到的,还是口中尝到的,都是一种暗示,人们对这些暗示都会产生一种感应。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通过暗示诱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然后又利用暗示使被催眠者在不知不觉中按催眠师的意思表现出种种状态。

    举个例子,催眠师暗示说:“你现在开始笑吧,笑够了,就继续哭吧。”

    被催眠者果真按他的意思开始笑,笑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哭。

    又如,被催眠者身患癔症,痛苦整天折磨着他,催眠师暗示说他的病已经完全好了,病痛也完全消失了,现在跟正常人一样,被催眠者醒来后,果然病已有好转,病痛也渐渐消失了。

    催眠的过程就是角色扮演的过程吗?

    沙宾认为,角色是由催眠师的指示或暗示导演的,根据这些指示或暗示,被催眠者知道该如何扮演这个角色,该如何去行动。

    沙宾强调,被催眠者并不是有意装扮某种角色去蒙骗别人,而是渐渐地进入角色,全神贯注于某一狭隘的意识领域以致失去现实的自我意识。

    他比喻道,一个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时,或哭、或笑,都需要他集中去注意体验这种情感。

    当他沉浸于这种情感时,就有可能失去自我意识。

    即便是一般的人们,当他们在看电影或读小说时,也常常会沉溺到故事情景中去,愿意随着制片人或作家的引导去幻想,去体验。

    沙宾认为,被试者若想在扮演被催眠者这一角色方面获得成功,主要基于以下五个因素:

    1.角色知觉,即对催眠师要求体验的角色行为的理解。

    2.自我角色一致,即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思想方法与被催眠者的角色相吻合。

    3.角色期望,即他对自己处于被催眠情境下的角色的期望。

    4.对角色要求的敏感性,即对催眠这一事实的认识,能对催眠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5.角色扮演技能,如丰富的想象力。

    沙宾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自己的理论。

    他对一些擅长于演戏的人和不太会扮演角色的人进行催眠,结果表明,那些会演戏的人,能根据催眠师的指令去想象,去体验,将自己沉浸在剧情之中,忘却了自我,表演了催眠师所导演的催眠现象。

    而另一些不太会表演的人,则难以进入剧情,就不容易做出催眠师所要求的催眠反应。

    自20世纪50年代沙宾提出了他的角色理论至今,催眠学家们曾多次重复了沙宾的实验,基本上都能证实他的结论。

    因此,催眠的角色理论在整个催眠理论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催眠就是唤醒潜意识吗

    关于潜意识,弗洛伊德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灵即意识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由意识掌控,其他大部分都由潜意识主宰。

    意识是指我们理性行为的精神活动,包括逻辑、分析、计划、计算等。

    而潜意识的功能有:控制基本生理功能(心跳、呼吸)、记忆、情绪反应、习惯性行为,创造梦境、直觉。

    这些,还只是科学家们目前可以发现到的功能。

    临床催眠学认为,潜意识有六大功能:本能、记忆、习惯、情绪、能量、想象力。

    1.本能

    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催眠,给予看到红点就会减缓心跳、血压降低等催眠后暗示。

    当患者清醒后,看到红点就会有如此反应。

    而在深度催眠中,给予止痛暗示可以确实止痛麻醉。

    曾有实验给予被催眠者被火烧与被冰冻的暗示,而在被催眠者皮肤上确实出现烫伤与冻伤的痕迹。

    2.记忆

    在深度催眠实验中,可以给予被催眠者忘记自己的名字或生日,而被催眠者会回想不起来自己的名字或生日。

    而给予回溯的引导,被催眠者可以回想起同年中早已遗忘的事情。

    著名的案例是来自知名精神科医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他帮一位被催眠者催眠,被催眠者竟然回想起二十五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中的内容,还能准确地说出其页数。

    3.习惯

    我们会有意识地学习某些行为,当熟练到某种程度就会进入潜意识中,成为一种习惯反应。

    如骑自行车,刚开始时可能会注意控制把手与脚蹬,但当熟练到某种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反应,不再需要意识的控制。

    同样的,不良习惯也来自于此,如抽烟、袜子乱丢等也是如此。

    4.情绪

    情绪的反应非常快速,且能自由控制,这是属于非理性的部分。

    情绪可说是一种信息,将心智的信号传达出来以便做出反应。

    有位女士非常怕狗,原因是幼年时被狗咬过。

    因此,她看到狗时内在就会立刻传出恐惧的信号,以避免她再度受到伤害。

    5.能量

    一般认为人的身体内有一种无形的能量运作,如中国所说的气。

    而德国医师威尔汉·瑞克早年与弗洛伊德学习心理分析,而后研究人类身体与心智的运作。

    他认为人的身体中有一种电磁能,称为生物能,此种能量会影响人的心灵与身体机能,而开启了后代生物能分析学派的大门。

    透过催眠,可进行此种能量的调节,进行身心治疗。

    6.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想象力并非理智逻辑所能了解的,属于潜意识的范围。

    小说、电影、戏剧等,虽然阅读者或观众并非亲身接触,仍然能受到影响,可以说是另一种催眠形态。

    潜意识作用说指出,催眠现象的原理在于催眠师设法减弱了被催眠者的意识作用,使被催眠者的潜意识部分显现出“开天窗”的状态,并使被催眠者的潜意识由此“天窗”接纳暗示。

    也就是说,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被动地接受暗示,主要是其潜意识对催眠师的暗示进行感应,所以没有自觉性与自主性,完全听从于催眠师的命令。

    若在清醒状态,意识作用占主导地位,潜意识被压抑下去,则不再感应暗示。

    潜意识作用说还指出,加强潜意识作用,减弱意识的作用,使被催眠者处于易接受暗示状态的一种最好办法是“节奏刺激”。

    所谓“节奏刺激”就是指对被催眠者的眼睛、耳朵或皮肤反复做单调的刺激。

    这样,会使大脑的思考力减弱,从而被催眠者产生精神倦怠、昏昏入睡的状态。

    并且,这种单调枯燥的“节奏刺激”,仅仅集中于大脑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抑制住了,使大脑的一部分产生兴奋状态,形成“天窗”状态,这样就容易导入催眠状态。

    催眠是通过联想发生作用的吗?

    在英格兰,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一次有许多人参加的午餐上,聘请一个有名的厨师,这厨师做出的饭菜不说是十里飘香,也可谓有滋有味。

    但实验者别出心裁地对做好的饭菜进行了“颜色加工”。

    他将牛排制成乳白色,色拉(西餐中的一种凉拌菜)染成发黑的蓝色,把咖啡泡成浑浊的土黄色,芹菜变成了并不高雅的淡红色,牛奶弄成血红,而豌豆则染成了黏糊糊的漆黑色。

    满怀喜悦的人们本来都想大饱口福,但当这些菜肴被端上桌子时,都面对这美餐的模样发起呆来。

    有的人迟疑不前,有的人怎么也不肯就座,有的人狠狠心勉强吃了几口,恶心得直想呕吐。

    而另一桌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同样是这样一桌颜色奇特的午餐,却遇到了一些被蒙住眼睛的就餐者,这桌菜肴很快就被人们吃了个精光,而且人们意犹未尽,赞不绝口!

    实验者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联想具有很强的心理作用。

    看见食物的人们,由于食物那异常的颜色而产生了种种奇特的联想:牛排形似肥肉,喝牛奶联想到喝猪血,吃豌豆则联想到吞食腐臭了的鱼子酱……是联想妨碍了他们的食欲。

    另一桌被蒙住眼睛的客人没有这种异样的联想而仍然食欲大增。

    那么,什么是联想呢?

    联想作用说认为,人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必定会由此联想起与此相关的其他事情,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反映在人脑中。

    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的联想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接近联想就是指人在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或现象所形成的联想,如一提起星星,人就容易想起月亮;谈起蓝天,就极易想起白云等,都属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是指从某些事物的特性联想起它可以运用于别的事物的现象。

    盲文的创造就是类似联想的结果。

    对比联想是指将两种对立的现象联系在一起,或一事物由正面想到反面,或由反面想到正面的现象。

    比如,由黑容易想到白,在寒冷的冬天总想到暖融融的火。

    因果联想则是指将在现实中有因果联系的事物联想在一起的心理现象。

    比如,我们总是说“瑞雪兆丰年”,就是由冬天的大雪联想到明年的丰收的因果联想。

    联想作用说认为,催眠的机制在于联想作用。

    当催眠师向被催眠者暗示说,你的后背上有一只大蟑螂,被催眠者因为联想作用而感应这个暗示,表现出非常惊恐的表情。

    对于身患疾病的被催眠者,催眠师可先让他产生愉悦的感觉,忘记痛苦,而后暗示他:“你的病已经完全好了,不要担心,你现在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果不其然,被催眠者会因此心情愉悦,很快就痊愈了。

    催眠的效果取决于联想作用的性质与强烈程度。

    催眠完全是心理作用吗?

    心理作用说由法国人里波首先提出,曾在催眠学界风靡一时,是影响较大的催眠理论之一。

    心理作用说认为,被催眠者之所以能够在催眠状态中感应到催眠者的种种暗示,主要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心理感受性。

    心理作用学说将人的心理感受性分为两种:外显感受性与内潜感受性。

    外显感受性是一种表面性、显而易见的心理感受性,这种感受性发挥作用的速度较快,但较微弱,易受个人意志的控制。

    例如,若对一个女孩子说:“你的脸怎么红了?”

    那女孩子听到此话,本来如雪的皮肤就会泛出红晕。

    这就是外显感受性在暗示的驱动下发生作用。

    在清醒状态下,外显感受性对暗示的感应比较少,因为在清醒状态下的人听到暗示后,先把暗示的内容进行一番思索,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判断之后,才决定是不是接受暗示,这一番思索就是个人意志的作用。

    内潜感受性是一种不受个人意志所干扰的、深层的心理感受性,这种感受性发挥作用的速度相对较慢,却相当强烈,其感应的范围与作用的效能也较大而且奇妙。

    催眠进行的时候,催眠师通过催眠术来减弱个人意志的作用,从而驱动起被催眠者的内潜感受性,这时的被催眠者心无杂念,没有自主活动的机能,完全由内潜感受性发挥作用,此时给予暗示指令,肯定会得到被催眠者的感应,被催眠者会毫不犹豫地按照催眠师的暗示去执行,结果便出现了种种神奇的催眠现象。

    因此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的身体内部都有一种被称为“自然倾向”的机能,但这种机能缺乏自主的力量,很容易被他人的观念、意志、教训、暗示等外部刺激所支配,而且只有在这种外部力量的驱动下,“自然倾向”机能才能发挥作用。

    这种机能就是人的心理感受性。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的暗示就是导引这种感受性使其发挥作用的原动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主角姜栀商池 重生之将门毒后 着迷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我亲爱的法医小姐 禁忌为何物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日夜妄想 邢棒穿越皇宫一名假太监芳华夫人完整版 顶级猎食者 陈志远林之雅胡云梅 灯花笑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穿书八零军官老公是个宠妻狂魔江念姿沈程 夺嫡叶娇李策 夜夜吻叶柠谢聿礼 修罗斩神 剑名不奈何 黎嫚宋轻臣 官场生存手册:权力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