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梦的解析与应用3(第 2/4 页)
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只可惜难于举例。
简单说来,就是用一个与本身无关的形象提示一件事情。
例如弗洛伊德梦见他写一本关于某种植物的书。
如果你问植物象征什么?
也许在此梦中它什么也不象征,但是它提示弗洛伊德一些事,包括他确实写过一篇关于植物的专论,是谈古柯植物的。
这篇专论促使另一个人研究此植物从而发现了古柯植物含有麻醉作用的可卡因。
还有几天前他发现一本刊物上写可卡因的发现时,没有提到弗洛伊德的功劳。
这里所谓植物学的书实际上只是一个提示,一个引子,目的在于提示他自己记住这件与古柯植物专论有关的事,特别是与之有关的情绪,即一种自傲以及对不被承认的不满。
如果梦用了提示这种技巧,那我们只能用“联想”法才能破译了。
情志心态法如何解梦
科学的梦境解析,可以从梦境中检索出人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信号,从而揭示你在清醒状态下不易察觉的感受,使人得以有目的地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下10个梦,反映出不同的心态。
(1)围墙
梦见围墙,表示你有心结,正为某事不知所措。
在围墙边寻找出口,表示你正设法清除心理障碍。
(2)化妆
打扮自己,反映的是隐藏自我的心情。
例如,为了见来探望的母亲而浓妆艳抹,表示有不愿意让双亲知道的事;相反,脂粉未施外出而觉得羞于见人,表示有自己无处隐藏的缺点。
(3)飞
反映的是想从生活压力中获得解放,或想靠自己的实力克服困难的心情。
与异性一同在空中遨游,表示你想解除压力。
浮游低空中,有双脚不能着地的恐惧感,表示你对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很焦虑,同时说明你缺乏自信。
(4)谈话
在梦中,感觉、思考均被用来当做表现手段。
梦中与人交谈,表示思考的过程。
与人意见分歧,表示尚未理清思绪,对事情深感烦恼,要在两个事物中选择其一,却迟迟无法决定。
与谈话对象取得共识的梦境,表示对自己想法的确认。
(5)衣服
穿着不同服装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例如,平时不穿黑衣的人,在梦中以黑衣姿态出现,表示你对生活缺乏信心,正期待走出低谷。
做上衣与裙、裤颜色不协调的梦,暗示你心中对立而矛盾的情感。
(6)检票口
检票口、入口处等地,意味着你在承受社会的重重压力。
在接近检票口前找不着车票,或因未买到去目的地的车票而心惊肉跳,表示你社会经验少,对自己毫无自信。
同理,畅通无阻地通过检票口,表示你希望自己比想象中更成熟,同时渴望别人的认同。
(7)海外旅游
表示对未知的一切怀有憧憬。
例如,海外旅游,本来能与外国人顺畅地交流,却突然听不见对方的声音,与人无法沟通,暗示你对不可预料的未来怀有恐惧。
再者,前往非洲那样的未开发国家,与其说是旅行,倒不如说是探险,这个梦表示你有强烈的好奇心。
(8)污水
表示你对曾经的所作所为非常懊恼。
例如,用污水洗衣,无论如何也不能洗干净,代表着你极力挽回过去,但又没有足够的信心弥补。
(9)赶车
在梦中,通常你会因迟到而错过了车次,表示你对能否把握现时的机会没有足够的自信,或对眼前的某些事物感到非常焦虑。
(10)旅馆
做住旅馆的梦,表示你正对某个事物或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好奇心,想冒险尝试。
进入富丽堂皇的旅馆,表示你急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冒险心。
通过情志心态法,可以顺利地找到梦的根源,让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现状,从而不被梦境所困扰。
第四章催眠对解梦有哪些帮助
掀起催眠术的“盖头”来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活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
以一定程序实施暗示,使接受暗示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催眠开始于一种暗示感应,它是改变意识控制水平的一组最初的活动。
借助它,能使受暗示者对外部的注意力分散减到最小,并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这里,暗示感应包括想象特定的经验,或对事件的反应进行视觉化。
重复地进行这种暗示感应活动,会使感应程序暂时固定下来,就像个人生活习惯一样,使受暗示者很快进入催眠状态。
典型的暗示感应程序会使人进入深度放松状态。
例如,催眠表演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实际上不在于催眠师的力量,而在于被催眠者的可暗示性。
个体之间存在可暗示性上的差异,从根本没有反应到完全有反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事发生呢?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一部电视剧时,会不知不觉地沉浸于剧中情节,心情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时喜时悲;有时清晨来到办公室,本来精神飒爽、心情愉悦,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躁不安;到商场逛街购物,回家一看,有很多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买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浪费了很多钱……我们对这些现象无不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人们受到暗示作用的结果。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被某些东西连续、反复地刺激,尤其是言语的诱导,会使你从平常的意识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而在这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下,将比平常更容易接受暗示。
也有人认为,催眠状态犹如聚精会神做某件事的情景。
正如哈佛医学院催眠专家弗雷德·弗兰克所说,催眠术只是将人们分散在各处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来,这并不是处于昏迷状态,也不是处于睡眠状态,而只是像当你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一项工作中或阅读一本小说时,几乎难以听见别人对你所说的话一样。
生理学是如何研究催眠现象的?
目前,在催眠现象的生理学研究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尽管有不少学者都对催眠的生理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对催眠现象的生理学研究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
接下来,我们分别简要介绍3个简单、可靠的生理学研究。
1.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学派依据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从生理学角度对催眠的实质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巴甫洛夫认为,催眠是一种一般化的条件作用,把引入催眠状态的刺激语看成是一种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发现,给关在实验室的狗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狗也会渐渐入睡或出现四肢僵直。
巴甫洛夫认为:催眠词也是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而且是描述睡眠现象的内容,所以催眠词作为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条件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选择性的抑制,也就是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阶段或过渡阶段,催眠是部分的睡眠。
后来对这一观点又有进一步的修正解释,认为催眠状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形式,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只能与催眠师保持单线交往,这种感觉相当集中,好比中心视力集中注视于事物时清晰而精细,而周围的视野区域虽较宽广,但精密度就低且模糊。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催眠体验,诸如全神贯注于一本有趣的书刊杂志或倾注于感人肺腑的影片、戏剧时就会失去正常的时空定向,忘却周围的一切。
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用这种局部的生理学来解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生理指标和针对性的实验依据。
睡眠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仍未取得一致的足够证据以说明催眠是部分的睡眠。
2.涅甫斯基的研究
前苏联生理学家涅甫斯基,对正常人催眠状态时的脑电活动进行了研究。
当被催眠者闭眼,刚进入催眠状态时,低振幅的α波增高,高振幅的α波略为降低或不变,脑电波形出现了α波的节律均等状态,故被称为节律均等相。
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脑电活动会减弱,α波和β波都降低,呈低小的脑电生物曲线,为最小电活动相。
在催眠很深的阶段,可出现频率为4~7hz的θ慢波。
在这一时期,言语暗示和直接刺激会引起催眠梦,使α节律恢复和加强。
当被催眠者唤醒后,脑电图仍与催眠前一样,α波和β波都恢复了正常的节律。
脑电波的变化,成为人是否处于催眠状态及其深度的客观指标。
3.罗日诺夫的研究
罗日诺夫等人对被催眠者在催眠过程中,对言语刺激和直接刺激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发现存在着两条规律:其一,随着从较浅的催眠状态过渡到较深的催眠阶段,感应的选择性范围逐步缩小,被催眠者大脑中抑制过程的广度和强度逐步增加。
其二,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言语作用的生理影响增加了,直接刺激的功能降低了。
随着催眠程度的加深,抑制的强度和广度逐渐增加。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随着催眠状态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感应选择性的范围按顺序缩小。
另外,在催眠的第一阶段,当大脑半球皮层的主要细胞群还保持着正常水平的兴奋性时,言语刺激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起的反应要比直接刺激小。
进入嗜睡状态后,对言语作用的反应,大致等同于或略大于对直接刺激的反应。
在催眠的第二阶段,对言语作用反应量的增大是反常相次数增多的结果,这就为相当弱的言语刺激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是如何研究催眠现象的?
催眠现象除了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还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不少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解释和研究催眠现象,并提出了一些观点。
1.暗示是催眠现象的关键所在
暗示是催眠现象的关键所在,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1)暗示是个体对外界信息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特殊心理现实。
从这个概念出发,暗示的实现总是存在着实施暗示与接受暗示两个方面。
之所以说它是特殊的心理现象,因为从暗示的实施一方来说,不是说理论证,而是动机的直接“移植”;从接受暗示的一方来说,对实施暗示者的观念也不是通过分析、判断、综合思考而接受,而是无意识地按所接受的信息,不加批判地遵照执行。
暗示对人体生理活动、心理及行为状态,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个体接受暗示后,不但可以改变随意肌的活动状态,而且也可以影响其他肌体的功能。
由于这个原因,消极的暗示能使人情绪低落甚至患病或加重症状,积极的暗示能够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能得到改善,增强对疾病的痊愈和康复的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而成为一种治疗方法。
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叫做暗示性。
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与催眠感受性有密切关系,催眠感受性高的人暗示性也高。
(2)催眠的整个过程和暗示规律之间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只有催眠师严格按照暗示的规律,催眠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那么,暗示有哪些规律呢?
第一,暗示的定义。
《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暗示定义的:“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第二,暗示的种类。
按性质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按形式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按对方所处的精神状态可分为醒觉暗示和催眠暗示;按施加暗示者的意图可分为主观暗示和客观暗示。
第三,暗示的生理表现。
当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达到最大时,逻辑意识和批判意识的最高机构——大脑皮层基本处于抑制状态,仅剩下某个“警戒点”的部位尚保持兴奋性。
第四,暗示的条件。
暗示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作用,这些条件具体包括:催眠师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是能让人充分信赖,该权威性的程度与暗示的效果成正比;在被暗示者与施行暗示者之间应具有一个融洽、轻松的心理氛围;催眠师要以含蓄、温和、间接而又坚定的语言与动作等来实施暗示;被暗示者应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明确的对象。
第五,暗示的障碍。
人类具有本能的受暗示性,同时也具有普遍的反暗示性。
这种反暗示性可能来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个人的习惯、个性特征以及各种理性的思考,等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暗示刺激具有认知防线、情感防线与伦理防线。
暗示能否奏效,取决于能否克服这些防线的阻碍。
克服的办法不是强行突破,而是与之取得协调。
(3)催眠过程是受暗示性与反暗示性能量对比的过程。
催眠师应用坚定的信心和耐心、反复的语言对被催眠者进行反复暗示,以此促成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的增加,反暗示性的减弱。
同时要求他放松,直到被催眠者完全进入催眠状态为止。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催眠现象本来就是由暗示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催眠术就是施行暗示的技术,没有暗示,就没有所谓的催眠!从暗示这一催眠的心理机制入手,可以使我们对催眠现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第三意识——催眠状态的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人脑对事物的反映,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
能动性、自觉性、有目的性构成了意识的典型特征。
人的意识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中枢神经高度发展的表现。
学者们还认为,意识具有两大功能:即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自觉、整合的认识功能,同时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随意的体验和意识活动的功能。
所谓无意识,通常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同第二信号系统没有联系,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无意识也具有两大功能:即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功能,也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
催眠状态中人们所持有的心理状态,既不是睡眠时的无意识状态,也不是清醒时的意识状态。
它是一种特殊的、变更了的意识状态,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第三意识状态”。
催眠与睡眠不同,并非处于无意识状态。
首先,在典型的无意识状态中,没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也不会有完整的、合乎逻辑的言语活动。
而在催眠状态中,仍可产生一些具有自觉能动性性质的活动。
例如根据催眠师的指令,被催眠者可以流畅地遣词造句,有条有理地说出心中的喜悦与烦忧。
其次,催眠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仍有一个警觉系统存在着。
这一警觉系统一般不起作用,只是一旦来自外部的指令严重违背了被催眠者的伦理道德观,该系统便立即启动,产生抗拒暗示的效应作用。
倘若催眠师的指令严重有悖于被催眠者的人格特征、道德行为规范,或者触动了被催眠者最为敏感的压抑、禁忌时,便会使被催眠者感到焦灼不安,甚至发怒和反抗。
例如,曾经有一位催眠师曾下指令要求被催眠者去偷别人的钱包,却遭到一直顺从的被催眠者的拒绝。
这表明,在催眠状态中,人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
为什么说催眠状态中的意识不同于清醒状态中的意识呢·清醒时的意识状态,其典型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以及有目的性;而在催眠状态中,尤其是在深度催眠状态中,这些特征几乎荡然无存。
关于催眠条件下人的意识不同于清醒时的意识,这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认,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在宏观上是无意识的,即缺乏自觉能动性,意识批判性极度下降;在微观上却是有意识的,即语言能力及警觉系统的存在,等等。
催眠状态中人所处的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这种状态既有清醒意识的特征,也有无意识的特征,但却不是它们二者中的任何一个。
因此,在意识的连续体上,它处于中间的位置,完全可以把它独立出来,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它兼有二者的成分,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只有依托二者才能生存。
它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有其独特的机制,所以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属于第三意识。
催眠术的作用有哪些
催眠对人体生理活动、心理及行为状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当个体接受催眠后,不但可以改变随意肌的活动状态,而且也可以影响不随意肌的功能。
那么催眠术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1.治疗身心疾病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