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2)(第 3/4 页)
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道”转化和生成。
老子的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之一,一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国人。
孔子为什么自称“丧家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郑国,跟弟子走散了,就一个人站在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前额长得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部以下又比禹要短三寸。
又瘦又疲惫像只无家可归的狗。”
子贡把原话告诉给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说成这副模样也没什么。
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倒是说得对呀!说得对呀!”
后来,唐宋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杜甫、苏轼、黄庭坚都曾以“丧家之狗”自嘲。
豫让为何两次行刺赵襄子?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智伯瑶手下做事,智伯瑶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了智伯瑶后,豫让下定决心要为智伯瑶报仇。
于是,豫让改变姓名,混进宫廷,企图找机会刺杀赵襄子。
由于赵襄子警觉,豫让被发现了,赵襄子把他抓了起来。
经审问,赵襄子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义士,便将他释放了。
豫让并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和声音,他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又吞下烧红的木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乔装成乞丐,等待机会报仇。
一天,豫让打听到赵襄子出行会经过赤桥,就事先埋伏在桥下,准备刺杀他。
赵襄子路过赤桥时,胯下的马突然惊跳起来,埋伏在桥下的豫让被卫士抓了起来。
虽然豫让改变了容貌和声音,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说:“我上次放了你,这次不能再放你了。”
豫让突然放声大哭,赵襄子以为他怕死,可豫让却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想到我死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替智伯瑶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就解下佩剑说:“我不想动手杀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请求说:“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对不起我的主人。
如果您能脱下外衣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真心,那我死也瞑目了。”
赵襄子非常赞赏豫让的气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
豫让把锦袍挂在柱子上,猛砍三剑,叫道:“智伯瑶,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
说完,豫让便挥剑自杀了。
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城的?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聪明能干,深得魏文侯的信任。
魏国的邺城(在今河北)是个军事要镇,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
西门豹到邺城上任,见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把当地父老请来,询问原因,父老们告诉他:每年夏天,漳河都要发大水。
巫婆说是主管漳河的水神河伯每年要娶一位漂亮姑娘,他就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不然就兴风作浪。
所以每到巫婆挑女人时,穷人们都带着家人远走他乡。
西门豹明白了,他想了个办法。
到给河伯送媳妇那天,西门豹也来了,他对巫婆说:“这个女孩不漂亮,你去跟河伯说,过两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来。”
就命令士兵把巫婆扔到河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又让士兵把巫婆的大弟子和另外两个弟子扔到河里去了。
接着把几个乡绅也扔到河里去了。
剩下的官吏赶紧磕头求饶,表示再也不敢搞迷信害人了。
周围的人起初感到很吃惊,后来看到一个个作恶多端的人都淹死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他们非常佩服西门豹。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
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
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
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
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战国七雄具体是哪七个国家?
春秋末期,中原大国晋国也日渐衰落。
晋的权力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
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
席间,智伯瑶对三人说:“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
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
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
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作主。”
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
智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
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
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智伯瑶就筑坝放水冲淹晋阳城。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
张孟谈分析说:“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
赵襄子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
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于是,韩、赵、魏三家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
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
周天子见木已成舟,就顺水推舟,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与秦、楚、燕、齐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李悝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在政治上采取了一套对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的政策和措施。
“尽地力之教”鼓励自由开辟耕地,勤劳耕作,发展小农经济,增加生产。
“平籴法”是把好年收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收成也分成上中下三等,好年成由官府按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此即后世专制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法的先河。
李悝在政治上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政策。
军事上,创立了常备“武卒”制度,使国家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
李悝在全面改革的同时,不断广泛收集春秋末期以来各国的法律条文。
在这个基础上,李悝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把地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下来。
从李悝改革开始,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的革新逐渐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
吴起为什么亲手杀妻?
卫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原是一个市井无无赖,横行乡里。
为此,常被母亲责骂。
一次,母亲骂吴起时,他猛咬自己的手臂,鲜血直流,还发誓说:如果这辈子当不上大官,就决不再来见母亲。
母亲哭着留他,吴起却头也不回地出了卫城大门。
吴起来到了鲁国,在孔子的弟子曾参的门下学习,非常刻苦。
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的田居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把自己的的女儿嫁给了他。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习了一年,曾参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何一直不去看望母亲?”
吴起说:“我与母亲有誓约,不取高官厚禄,这辈子不入卫城。”
曾参心里对这个弟子产生了厌恶。
时隔不久,卫国有人捎信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
吴起闻听后,只是仰天大嚎了三声,然后立即擦干眼泪继续读书。
见此情景,曾参大怒,冲吴起嚷道:“你母亲死了不回去奔丧,可见你是个忘本之人。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