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2)(第 4/4 页)
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说完,他命令众弟子把他赶出了门,从此不容相见。
吴起被中断学业,从此放弃儒学,开始学习兵法。
三年后学有所成,他首先到鲁国去求仕。
鲁相国公仪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穆公任命他为大夫。
不久,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吴起为将军,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可他知道吴起的妻子是齐国的田氏之女,心里始终充满了疑虑。
吴起听说鲁穆公不肯用他为将的原因后,当即回家割下妻子的头,然后提着去见穆公,厚颜无耻地说:“臣有报国志向,而您却因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
今天我把她的脑袋割下来献给您,来表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
穆公脸色发青,对吴起杀妻求将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但为了避免吴起反过去帮助齐国,不得不违心地任命吴起为大将。
乐羊为何婉谢魏文侯的封赏?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
可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
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
乐羊出兵后,为了不打扰百姓的生活,他们从小路去进攻中山国。
乐羊率领的军队作战英勇无比、军纪严明,乐羊下令:途中如有骚扰百姓者,斩!所以,乐羊的军队得到了中山国百姓的拥护。
魏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中山国都城,中山国毫无准备。
中山国国君听说是乐羊率军而来,便让乐舒劝其父退兵。
乐羊没有答应,还劝儿子投降。
乐舒说:“父亲先别攻城,我和国君商议一下,看他是否愿意献城投降。
你先给我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一晃就过去了,仍不见中山国投降。
乐羊准备攻城,这时乐舒又在城头出现,请求再给一个月的时间,乐羊又答应了。
又过了一个月,中山国还不投降。
魏国大臣议论纷纷,说乐羊不忍心攻城,怕害死儿子乐舒,而随军出征的将士也众说纷纭。
这时,乐舒第三次出现在城头上,请求再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
将士们忍无可忍,对乐羊的不满之言便传到了乐羊的耳中。
乐羊没有生气,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解释了不攻城是因为怕失去民心。
众将士一听乐羊的话,才知错怪了主帅。
三个月最后的期限到了,乐舒被绑在城头,中山国国君对乐羊说:“你若想活着见你儿子,就退兵!”
乐舒哭得伤心欲绝,他一是恨没听父亲的话;二是想让父亲看见他如此伤心,顾及父子情义,而放弃攻城。
乐羊大喊一声:“攻城!”
全体将士纷纷英勇杀敌。
一番拼杀之后,城门已被攻破。
中山国国君一看大势已去,一刀杀了乐舒,自己也上吊而亡。
乐羊率大军攻入城中,中山国军队统统投降。
乐羊下令:一定要善待俘虏,对待百姓不许骚扰。
乐羊找到儿子尸首后,放声痛哭。
回国后,魏文侯知道乐羊为国弃子,决定给乐羊盖一座将军府。
乐羊婉言谢绝了魏文侯,对魏文侯说:“主公,你不让我立军令状,说明您信任我。
我三个月不攻城,您不但没有责怪我之意,反而派人去慰问我,说明您仍然信任我,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墨子守城的妙招是什么?
楚国的大夫公输般替国君楚惠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上去高得能够触到云彩,所以叫云梯,楚惠王准备用它进攻宋国。
公输般是鲁国人,后来人们称他鲁班。
公输般使用斧子非常灵巧,技艺高超,无人能比,谁要想跟公输般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人们就会说他不自量力,成语“班门弄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有一个叫墨子的人。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就赶快跑到楚国去阻止楚惠王发兵。
墨子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后,先去劝说公输般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并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
墨子很诚恳地劝说楚惠王,楚惠王听他说得有道理,但就是没有动摇攻打宋国的决心,在一旁的公输般认为用云梯攻城必能获胜。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进攻不会占到什么便宜,你能攻,我能守。”
他从身上解下系着的皮带,围在地下当做城墙,又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
公输般采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演示出来,却被墨子守城的高招一一破解。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放弃了进攻宋国的打算。
就这样,墨子运用智慧阻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
商鞅变法为何会毁于一旦?
春秋时期秦国的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第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励兵士杀敌立功,军队中的官位大小,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绩有多大。
但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
通过商鞅的努力,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秦国的力量大增,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重要的官职,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
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多个城池,最后将魏国的都城也攻下了。
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
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
商鞅原来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
不久,商鞅被逼造反。
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发兵攻打商鞅。
最后,商鞅兵败被杀。
商鞅死后,新法被废,秦国历经近20年的变法毁于一旦。
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国、高两氏立齐景公的儿子荼为君。
田乞(田桓子之子)发动武装政变,杀死荼,打败了高氏、国氏、弦氏、晏氏四大贵族,拥立阳生为君,为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
公元前485年,齐悼公被杀,齐简公立。
公元前481年,田常(田乞之子)与贵族监止分别担任左、右相。
田常继续采取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来笼络平民,实力大增。
当年五月,田常再次发动政变,杀齐简公,另立齐平公。
五年之后,“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齐君的封邑还大,在外则和晋通使,成为齐国的实际统治者。
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将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田和成了事实上的齐国国君。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并沿用齐国的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申不害的改革措施如何?
申不害是郑国人,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杰出人物。
后来,当韩非子总结法家思想时,认为法家的三把利刃之一,即法、术、势之中的“术”,就是由申不害发扬光大的。
申不害担任韩国之相时,韩国的政治状况相当混乱。
晋国的旧法还没有完全废弃,韩国的新法令又随之颁布;前代君主的法令还未收回,新君主的法令又制定了出来,并且往往是新旧矛盾、前后相悖。
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按功行赏制度;国君平时无为,使臣下揣摩不到自己的意图,决策时则要“独断”,让臣下只能按国君决定行事,君主则“静观”考察臣下,这叫“无为”之术;任用官吏要称职,不许越职办事,要经常监督、考核;用出其不意的办法慑服臣下;国君操生杀大权。
在申不害为相的14年中,韩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局比较稳定,达到了强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