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2)(第 2/4 页)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子产十分注重法制。
为了让国家有法可依,他组织人员制订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
这套《刑书》开始是刻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施行。
公元前536年,子产下令将《刑书》铸在鼎上,摆在王宫门口,使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刑书》,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刑鼎。
祁黄羊荐人有什么样的标准?
祁黄羊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是晋平公手下非常得力的谋臣。
一次,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一位县令,你看派谁去能把那里治理好呢?”
祁黄羊说:“我认为解狐是最合适的人选。”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十分好奇地问:“你平时对解狐没有好感,甚至很少往来,现在你怎么会推荐他去南阳作县令呢?”
祁黄羊说:“大王,您是问我谁做南阳县令最合适,而没有问我对谁的印象如何啊!”
晋平公听取了祁黄羊的建议,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
果然,解狐很有才干,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晋平公对解狐的政绩非常满意,更满意祁黄羊举荐人才得当。
又有一次,朝廷急需一名法官,晋平公急召祁黄羊征询他的意见。
祁黄羊对晋平公说:“祁午当法官最为合适。”
晋平公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
你推荐他做法官,难道不怕引起别人的非议吗?”
祁黄羊心胸坦荡地说:“大王问我谁当法官合适,我考虑的也只是谁能担当起法官这个职务,而根本没有去想被推荐人与我的关系。
祁午是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会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官,所以我才推荐他。”
晋平公听取了祁黄羊的建议,任命祁午做了法官。
但他总是有些放心不下,便不时派人去了解祁午在任的情况。
派去的人回来向晋平公报告说:祁午办事公正,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此,晋平公对祁黄羊更加信任。
这件事传到了孔子的耳中,他感叹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呀,荐举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
卧薪尝胆的典故从何而来?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他的儿子勾践继位。
吴王阖闾得到消息,借机出兵大举攻越,吴、越两军大战于檇李。
吴军大败,吴王身受重伤,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临死前,阖闾曾对夫差说过:“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夫差继位后,不忘父仇,一边整顿内政,操练兵马;一边扩充军备。
他还指定一个人每天问他一遍:“夫差,你忘掉越王杀父之仇了吗?”
他则大声应答:“深仇大恨,岂敢忘怀!”
就这样,夫差励精图治,使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得知夫差准备征讨越国,就想先发制人,举兵灭吴。
谋臣范蠡、文种坚决反对。
可勾践听不进去,带兵三万攻吴。
夫差立即率领精兵良将进行反击,两军激战于太湖一带。
越军大败,勾践带着残兵败将困守在会稽山上,被夫差率领的追兵团团包围。
勾践苦思冥想,也没有计策退兵,范蠡建议忍辱求和。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军营里拜见夫差求和。
夫差本想同意,可伍子胥极力反对。
勾践闻讯以为走投无路,就准备与夫差拼个你死我活。
文种、范蠡认为应当另找出路,他们觉得夫差好色,他的权臣伯嚭贪财,这是敌人的致命弱点,越国可以利用这些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于是,文种暗地里用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大夫伯嚭,然后再拜见夫差求和。
伯嚭因收受美女、宝器在先,便也在一旁帮腔。
夫差就答应了讲和,但他要求勾践和范蠡到吴国来服役。
勾践把一切国事都托付给文种,然后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
夫差派人在阖闾墓旁筑了一间简陋的石屋,将勾践夫妇、范蠡赶入屋中,让他们穿上罪衣罪裙,负责看坟养马。
夫差有时还故意羞辱勾践,出游时让他牵马徒步跟随;回来时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侍奉。
勾践担心自己忘掉耻辱,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挂一只苦胆,每次吃饭时都要先舔一舔苦胆,以此鞭策自己,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
文种为什么被越王勾践所杀?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
后来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给文种留了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
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
一天,勾践把文种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儿,你还不如跟着吴国的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看是不是能救了他们。”
说完就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
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
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范蠡为什么称“陶朱公”?
范蠡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灭了吴国后,范蠡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
在一个夜晚,他带着家眷离开了祖国,来到了齐国。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
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成了一个大富翁。
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
他做了一阵,感到还是没兴趣。
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挣钱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
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
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
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传说他的财富足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收入,即所谓的“富可敌国”。
后来,人们常以陶朱公来表示富翁。
老子的《道德经》著于何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大哲学家。
据《史记》记载,他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带)的一个李姓人家。
刚一降生,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
于是,父亲干脆给他取名叫李耳,又用一个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寿长。
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
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孤身一人来到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周都城洛阳。
很快,凭自己的才干,他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官员。
在这个当时最好的读书环境里,老子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
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孔子也曾专门向他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当时东周正一天天衰落下去,还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
老子觉得洛阳没法呆了,他决定去民风淳朴、战乱极少的秦国安度晚年。
老子骑着青牛,没几天就到了函谷关,一过函谷关就是秦国境内了。
这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说:“老先生途经这里,未曾远迎,希望您别见怪。
素闻先生学问广博、见识精深,既然路过这里,就请小住几日,将您的真知灼识写成一部书,一来可让我拜读,二来可让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诲,请您不要推辞!”
老子被尹喜的真挚所感动,便住下来,把自己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柔胜强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全部融于一书之中,写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