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第 2/4 页)

    武则天称帝时,卢藏用考中了进士,他以为这下可以官运亨通了。

    不料,中进士后,他久久没有被委任官职。

    卢藏用好长时间没有官做,便动开了心思。

    当时,在人们心目中,隐士大都是既有学问又有修养的人。

    大家觉得隐士有一种神秘感,所以大都对其怀着崇拜心理。

    卢藏用利用朝野上下的这种观念,故作隐居的姿态,跑到终南山学习辟谷,修炼气功,并想方设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让大家都知道他到终南山隐居去了。

    后来,卢藏用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反,而被发配岭南。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见他很有才干又重新启用他,任命他为黔州都督府长史,但他还未来得及到任,便死去了。

    何谓五王政变?

    公元704年,武则天病重,只有张易之、张宗昌入阁侍疾,居中用事。

    一时盛传“二张”暗中造反。

    十月,新任宰相张柬之到任即着手组织政变。

    张柬之联合诸多官员,控制了羽林军,于公元705年发动政变,斩“二张”及其党羽,并逼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

    事后,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这次政变就被称为“五王政变”。

    韦后如何淫乱唐皇宫?

    李显复位后,才貌双全的上官婉儿仍留在宫中。

    是故,武三思得以出入宫中。

    渐渐地,武三思又与韦皇后眉来眼去,越走越近。

    韦皇后为了便于和武三思幽会,就在李显面前吹风,说服李显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这样,韦皇后既可以拉拢住安乐公主,又可避人耳目,有了与武三思经常在一起的理由。

    二人刚开始也不过是常在一起下下棋,听听小曲儿。

    及至后来,均有些按捺不住,终于发展到私通。

    后来武三思被太子李重茂杀死,韦皇后又勾搭上宰相宗楚客、光禄少卿杨均及其他好几个姘头。

    但是,李显对韦皇后做出这样淫乱后宫的无耻之事却丝毫不知。

    安乐公主强弄权是谁的错?

    安乐公主是李显与韦皇后所生的女儿,是李显被流放房州的途中生下的,李显觉得这个女儿曾与自己同患难,因而对她备加疼爱,无论她干什么错事都不肯责备她。

    于是,李显复位后,安乐公主倚仗父皇的宠爱,卖官鬻爵、受贿枉法,无所不为。

    安乐公主好像继承了她的祖母武则天和她的母亲韦皇后的权力欲,一直野心勃勃地想当皇太女,好继承李显的帝位。

    她有时自己草写圣旨,写好后遮住内容,哄骗李显盖印。

    她还多次向李显要求正式册立她为皇太女,李显虽未同意,但也没有责怪她不守本分。

    李显姑息养奸,最终死在了安乐公主的手中。

    韦皇后是如何效仿武后摄政的?

    公元710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害李显。

    六月初二,李显暴死于神龙殿,时年55岁。

    韦皇后并不急着为李显发丧,而是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第二天,韦皇后召诸宰相进宫,征调府兵5万人驻守京城,自己总揽朝政,又派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率兵500人速奔均州,以防谯王李重福,并提拔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同为中书门下三品,仍驻守东京洛阳;同时提升吏部尚书张嘉福、吏部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为平章事,料理朝政。

    太平公主获悉李显驾崩的情况后,与上官婉儿密谋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显的幼子,非韦后所生),由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共参政事。

    六月初四,李显的棺木才被移至太极殿。

    韦皇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丧,她仿效武后临朝摄政,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

    几天后,李重茂即位,即少帝,尊韦皇后为皇太后。

    韦氏摄政临朝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李隆基是如何起兵讨韦的?

    李显暴病身亡,韦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

    一天夜里,葛福顺在御林军营将熟睡中的韦播一剑刺死,然后对众将士道:“韦后毒死先帝,淫乱后宫,祸乱朝纲,违背君臣人伦大礼。

    为了大唐江山社稷,我们今晚入宫将姓韦的全部杀死,拥立相王,大家看如何?”

    军兵们平日早不堪忍受韦播,见此情况,纷纷欢呼以示响应。

    此时,韦氏正与她的几个情夫在后宫喝酒调笑。

    自从李显被害,她更加肆无忌惮,每夜必引她的几个情夫轮流侍寝,甚至白天也当着众多宫女太监的面与她的情夫做那苟且之事,后宫中的诸多侍从深以为耻。

    而且,韦氏为人凶狠,动辄责咎众人,因此宫中之人几乎没有不恨她的。

    今夜,正当她还沉浸在淫乱风情之中时,李隆基突然带兵杀入,口中还高喊着“杀韦后、立相王”的口号。

    宫中众人一听,也立时纷纷参加进去。

    韦氏与她的情夫们听到喊声,吓得惊慌失措。

    几个男人穿衣戴帽,丢下韦后落荒而逃。

    韦氏又急又气,也顾不得脸面,衣服不整,头发凌乱地向宫外跑去。

    她此时倒还清醒,知道该去投奔她那个统率御林军的弟弟。

    可她不知韦播早已先她一步而去阎王殿报到了。

    她刚刚跑到御林军营门口,正好赶上御林军将士冲出来,要去与李隆基会合。

    为首的葛福顺一眼看见狼狈不堪的韦后,口中喊了一声“贱人”,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砍下韦氏人头。

    至此,韦氏的女皇梦才彻底破灭。

    李成器为什么坚辞太子之位?

    唐睿宗李旦为唐中宗李显之弟。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然政事仍决于武则天,李旦不得有预。

    公元689年,李旦改封为相王。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驾崩,临淄王李隆基举兵靖难,以“共立相王以安天下”为号召,迎李旦入辅少帝李重茂。

    诛灭韦氏的第三天,太平公主假李重茂之命,让位于李旦。

    诛灭韦氏的第四天,在太极殿中宗李显梓宫旁,太平公主与刘幽求哄骗加威逼,将少帝抱下御座,唐睿宗李旦由是复立。

    李旦这次也同李显一样,是第二次做皇帝。

    第一次是个傀儡,实权掌握在母后武则天手中。

    此时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然后,李旦将立太子,以宋王李成器嫡长,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故不能决。

    李成器坚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此理,四海失望。”

    遂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始置节度使的是唐朝哪一位皇帝?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二十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薛仁贵之子)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

    从此,唐朝便开始设置节度使。

    依照唐朝的规定,任命亲王为节度大使。

    只要亲王本人不在职位上处理日常事务,而是仍居京城为官的,都要在所镇守的地方另外设“副大使”一职。

    别的节度使下面,亦可以设置节度副使,帮助节度使处理日常事务。

    唐代设立节度使一职,起到了稳定边疆、加强边防的作用,但也为后来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管辖,甚至起兵反叛埋下了祸根。

    李隆基为何要杀死姑姑太平公主?

    韦皇后被杀后,即位的唐睿宗李旦也和李显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

    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李旦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咄咄逼人,掌握了朝政大权。

    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女皇。

    太平公主想要登基,其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

    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储君。

    其目的是要鼓动李旦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开路。

    公元712年,李旦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帝位,是为唐玄宗,改元先天,尊李旦为太上皇。

    但李旦仍然掌握着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

    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亲自率领兵马杀死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

    最终,李隆基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

    何谓开元盛世?

    在武则天和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政治昏暗,弊端丛生。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针对社会弊病,在开元年间任用政治家姚崇、宋璟等人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重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灭蝗止灾。

    公元721年,李隆基派宇文融为劝农使到全国各地检括逃户和隐田,检出80余万客户和不少田地。

    对客户免6年租调徭役,由各州安插于均田土地上。

    由此,增加了国家收入。

    其次,李隆基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注重职官的铨选,强调以功、以才授官,尤其重视直接临民的县令的选任。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吏循名责实,进行政绩考核,作为黜陟的根据。

    再次,李隆基接受姚崇建议,压抑佛教,整顿财政,提倡节俭。

    经过开元年间的改革,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

    开元年间,唐朝从契丹手中收复了辽西21州,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漠北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吐蕃、小勃律,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

    在李隆基统治时期,大唐国势蒸蒸日上。

    人们把李隆基统治初期的20多年时间称为“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有什么贡献?

    唐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外国有遣唐使来华,唐朝也有人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

    唐玄宗时,中国高僧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邀请东渡,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终于在公元754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鉴真把佛教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人,对日本后来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他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

    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谁?

    唐玄宗时,天文学也有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一行和尚。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乐昌(今河南南乐)人,唐代高僧、天文学家和大地测量学家。

    一行不仅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品格也很高尚,在武周时期,坚决拒绝与权贵武三思结交。

    一行曾奉玄宗的命令,制定《大衍历》。

    这是一部先进的历法,分成七篇。

    这个历法吸收了实际观测的成果,使节气的划分更加精确,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一直沿用到明末。

    测量子午线的长短,是一行在天文学上另一项成就。

    公元725年,一行倡议在全国13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通过实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经度)的长度为351里80步(合今129.22公里)。

    比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模于公元814年进行的实测早90年。

    它与现代测量的子午线长度111.2公里相比,虽还有不少误差,但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实测。

    一行观测天象,发现了恒星的移动,比公元1712年英国人哈雷的发现,几乎早了1000年。

    一行对数学也有贡献,首创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一种求函数值的方法),用来计算日月的运行。

    “吴带当风”形容的是唐朝哪位画家?

    唐玄宗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的时代,传统绘画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据记载,唐代有名有姓的画家就有四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画圣”之誉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画以佛道神仙为题材的宗教壁画。

    他画10米多高的巨幅画像,或从脚、或从手臂画起,任毫挥笔却没有半点差错。

    他画佛像头上的圆形的灵光,不用圆规,只用笔一挥就成了。

    他画人物身上的衣纹饰带,轻软圆润,似乎会随风而飘动,被称为“吴带当风”。

    唐三彩有什么特别之处?

    唐代,一个崭新的品种出现在陶瓷艺术领域,这就是唐三彩。

    这是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颜色有好几种,常见的有黄、绿、白三色,故称为唐三彩。

    唐代陶瓷艺人对多类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原有的铅釉陶中加入铁、铜、钴、锰等不同金属氧化物,烧制出集黄、绿、赭、白、蓝等色中的一色或多色于一器的彩陶,这就是唐三彩的成色原理。

    唐三彩以其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和绚烂多彩的颜色,充分体现了盛唐的艺术风格。

    唐代统治者生前奢侈浮华,死后亦要讲究厚葬,唐三彩正是适应了这股潮流,产量猛增,后来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唐三彩造型丰富,成为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唐三彩制品主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

    器皿是用于生活用具,包括瓶、罐、钵、盘、杯、碗、炉、砚、枕等。

    俑是用作陪葬的冥器,有贵妇、侍俑、武士、文官、乐人等人物形象,亦有马、骆驼、驴、狮、牛、虎、鸭、鸡、鸳鸯等飞禽走兽。

    唐代出土的三彩容器,器形饱满浑厚,线条圆润,器身外部色彩斑驳灿烂。

    千古“谪仙”是唐朝哪一位诗人?

    公元742年,由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的一曲《乌夜啼》被玄宗李隆基赏识,下诏宣他进京。

    这时,李白正在会稽的剡溪一带游览,突然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入京。

    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急忙把诏书又看一遍。

    进京、朝见皇帝、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这是他盼望多年的理想,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实现了。

    他立即停止游览,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

    临出门,他高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长安不久,年已80的文坛领袖贺知章慕名来访。

    李白将《蜀道难》一诗送他。

    贺知章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猨猱(长臂猿)欲度愁攀缘”,“扪参历井(参、井,星名)仰胁息,以手抚膺(胸)坐长叹”,以及“连峰去天不盈尺”等诗句时,啧啧赞赏,诗未读完,即拍案叫绝,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诗仙。

    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

    为何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巩县(今属河南)。

    他曾在长安东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亦称其为杜少陵。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先县的县令。

    杜甫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少年聪慧,7岁就能写诗,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与洛阳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

    公元746年,杜甫流寓长安,生活日渐困乏,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生活。

    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杜甫写了《三大礼赋》献给李隆基。

    李隆基非常欣赏,命宰相对他进行考核。

    但是,李林甫见了杜甫一面,便再也没有音讯了。

    杜甫又连续向李隆基献了两篇赋,等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求得一个地位很低的职位。

    然而,官职尚未到手,他却眼睁睁看着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这时,杨贵妃兄妹正宠极一时,日夜在华清宫中管弦歌舞。

    杜甫路过骊山,目睹此情此景,无限悲愤,遂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失驭,两京沦陷,“胡马翻衔洛阳草”,“秦人半作燕地囚”,民族危亡,生灵涂炭。

    这时,举国有志之士都行动起来,共赴国难。

    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忧患,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李亨,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

    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与赋役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

    杜甫自己也曾被生活所迫,挖过野菜,拾过橡栗,砍过山柴,摆过药摊。

    因而,杜甫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一首首诗歌,勾画出了一幅幅的流亡图。

    《三吏》《三别》等名篇,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灾难与悲凉。

    杜甫的诗,真实而深刻,内容丰富,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录,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史”。

    《长恨歌》的原型是谁?

    公元740年正月初二,唐明皇派太监送寿王府一道敕书,促请杨玉环去万寿庵(太真观)出家,取号太真,为其先前病逝的婆婆武惠妃荐福。

    杨玉环在万寿庵出家的第六天,便被接往骊山温泉同李隆基相会。

    此后5年,两人几乎每天形影不离,杨玉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生活过得像蜜一样甜。

    5年的同居生活结束后,到公元745年,李隆基公开宣布册立女道士杨玉环为贵妃。

    从此,两人更加恩爱。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晚上,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到了长生殿,共同欣赏牛郎织女的相会,两情相悦,相对无言。

    夜深了,他俩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看着银河两岸渐渐靠拢的牛郎、织女星座,双双不知不觉地跪到地上,对天立誓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一七夕誓言,被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一诗中做了动情的描述。

    谁被人们称为“草圣”?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

    张旭曾担任过金吾长史(统管御林军的官员)等职,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张长史”。

    唐文宗曾向全国发出过一道罕见的诏书:把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珉的剑舞称为天下“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引起轰动。

    洛阳的名流纷纷向张旭道喜,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这些洛阳名流。

    席间,有人向张旭请教草书的秘诀,张旭谦虚地说:“各位见笑,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受之有愧。

    说到秘诀,无非‘用心’两字。”

    张旭草楷俱佳,尤其擅长草书。

    他的草书名噪当时、饮誉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把张旭称誉为“草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都曾向他学习过书法。

    为什么说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隆基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后,渐渐滋长了怠惰的情绪,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给李隆基提意见。

    李隆基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便让他当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

    后来,李隆基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

    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找来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

    我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么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忙请教该怎么办。

    李林甫说:“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看病。”

    严挺之接到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

    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李隆基,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李隆基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

    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非常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了。

    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这就是“口蜜腹剑”的由来。

    怀素和尚的书法造诣如何?

    怀素是盛唐至中唐时期的一位卓越的草书大家。

    怀素俗姓钱,湖南零陵人。

    10岁那年,他忽然起了出家为僧的念头,父母怎么也阻止不了,只好让他出家。

    怀素一直喜欢书法,尤其是草书,学习非常刻苦。

    据说因为穷买不起纸,他就做了一块漆盘和一块漆板练字。

    他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结果把盘、板都写穿了。

    他用过的笔也不计其数,屋里堆放不下,就埋到山下,还在上面题了“笔冢”两字,以示纪念。

    怀素在40岁的时候,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向颜真卿求教。

    颜真卿也是张旭的学生,他把张旭教的“十二笔意”和自己的一些心得传给了怀素,怀素的草书造诣得到了升华。

    当他把自己的草书作品拿给颜真卿看的时候,颜真卿高兴地说:“‘草圣’的绝技终于有传人了。”

    “茶圣”陆羽有哪些著作?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剑名不奈何 主角姜栀商池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顶级猎食者 我亲爱的法医小姐 是心跳说谎 女配没有求生欲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看鸟吗哥 HP同人之格林童话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逞骄 邢棒穿越皇宫一名假太监芳华夫人完整版 日夜妄想 燕云赵婉莹穿越小说 嘘,国王在冬眠 你老婆掉了 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