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第 3/4 页)
陆羽出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被称为“茶圣”或“茶仙”。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到饮茶的要旨与妙趣。
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一部茶学专著。
经过一年多努力,他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这一年陆羽28岁。
陆羽在《茶经》中谈论泡茶用水的部分非常多,无论是水的来源或水的温度及用法都被后世视为泡茶的准则。
他选择水是以“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为标准。
陆羽所著的《茶经》被视为我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安禄山为何拜杨玉环为干妈?
安禄山是唐朝时突厥人的后裔,很会逢迎拍马。
一次,李隆基召见安禄山,贵妃杨玉环及杨玉环的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也都在场。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
他装出-副傻乎乎的样子,李隆基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李隆基认为安禄山对他一片忠心,又对他大加封赏。
安禄山知道李隆基宠爱杨玉环,就乘机要求拜杨玉环做干娘。
杨玉环有点不好意思,自己还不足30岁,而安禄山已经40多岁了,怎么好以母子相称呢。
但李隆基觉得很新鲜,大笑着说:“好,朕就成全你的心愿,就拜贵妃为娘。”
杨家姐妹也觉得安禄山憨态可掬,滑稽有趣,便在一旁喝彩助兴。
杨玉环见是李隆基的主张,又是做长辈,也就应允了。
安禄山受宠若惊,跪在杨玉环面前,说:“儿臣安禄山祝母妃福体万寿!”
拜了三拜。
李隆基与杨玉环坐在一起,笑着说:“禄山,你礼数行差了。
拜母亲之前,应该先拜父亲。”
安禄山叩头奏道:“儿臣本是胡人,按照胡人的风俗,是先拜母后拜父。”
一番话说得李隆基十分高兴,于是认安禄山作了干儿子,并当即加封他为范阳节度使。
后来,李隆基又让安禄山相继兼任平卢、河东两地的节度使。
从此,安禄山权倾朝野,欲望渐渐膨胀,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杨国忠仗势擅权的结局如何?
杨国忠是杨玉环远亲,因杨玉环受宠,杨国忠骤被擢用,历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
公元752年,杨国忠出任宰相,并兼领四十余使职,当时的机务要政多决于杨国忠私宅;公文批复,杨国忠但署一字,余皆责成胥吏根据贿赂而定。
杨国忠又曾两度发兵攻打南诏,连连败阵,死伤20万众,他却隐其败状,反报捷书。
人知其毒,皆不敢言。
直到安禄山乱起,杨国忠才在马嵬驿被哗变军士杀死。
安禄山叛唐是谁惹的祸?
公元755年,安禄山经过10年的精心准备,决定发动叛乱。
他假造了一份李隆基的诏书,然后把将士召集起来宣布道:“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大多觉得很突然,但既然是圣上旨意,谁又敢不从呢!
次日,安禄山便领着15万叛军,从范阳出发。
从天宝年间以来,唐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准备,缺乏战斗能力,再加上那一带本来就是安禄山直接管辖的范围,因此,一见到安禄山叛军的气势,沿路的文臣武将都吓得惊慌失措,有的开城迎接叛军,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坐以待毙,被叛军擒杀。
叛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易占领了黄河以北24郡的大片土地。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李隆基一开始还不相信,以为是有人造谣。
不久,叛军陷城的警报接二连三地送到他面前,才不得不相信。
李隆基召集百官大臣商议对策,满朝文武都慌了神,惊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杨国忠洋洋自得地说:“怎么样,我早就说过安禄山要造反,被我说准了吧。
不过,没关系,皇上不必担心,安禄山的将士是不会跟他走的。
我保证,用不了十天,安禄山的人头就会被人砍了送来。”
李隆基见杨国忠说得那么肯定,心里稍微平定一些。
可是,叛军仍在长驱直进,不久就渡过黄河,攻克了洛阳。
安禄山进了洛阳城,迫不及待地自封为“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这时,离他范阳起兵,才不过3个月。
颜杲卿死在谁的刀下?
安禄山造反后,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
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准备率兵攻打,但考虑到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假装还服从安禄山的领导。
安禄山让他驻守常山,还派了一个叛将守在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下洛阳后,颜杲卿决心起兵攻打安禄山。
颜杲卿打听到守井陉关的叛将是个糊涂的酒鬼,就假传安禄山的命令,派人带了美酒好菜去慰劳他。
等这个叛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颜杲卿便把叛将杀死,占领了井陉关。
颜杲卿攻下了井陉关,士气大振。
河北各郡官员一看安禄山站不住脚,都纷纷响应颜杲卿。
河北24个郡,有17个郡又站到唐军一边来。
安禄山这时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赶紧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
颜杲卿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起兵只有8天,常山周围的防御工事都没修好,兵力又少,怎敌得过两路叛军!叛军到了常山城下,颜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将王承业不肯出兵。
史思明把常山紧紧围住,颜杲卿带领常山军民拼死抵抗了4天,城里粮食吃完了,箭也用完了。
最后,常山陷落在叛军手里。
史思明纵容叛兵杀害了一万多常山军民,又把颜杲卿抓起来,押送到洛阳。
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跟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把你提拔为太守,为什么还要反叛我?”
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着说:“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有哪点对不起你?
我为国除奸,恨不得斩了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痛骂安禄山。
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直到被杀死。
马嵬驿士兵为何逼死杨玉环?
安禄山称帝后,发兵攻破了潼关,使长安失去了屏障,李隆基又怕又急,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杨国忠提出“逃向四川”的主张,并亲自去找他那三个堂妹,让她们进宫去跟贵妃杨玉环一起劝皇上。
李隆基终于耐不住他们的缠磨,同意去四川逃难。
杨国忠秘密宣召大将军陈玄礼,带领他的军队2500人前来护驾。
杨国忠赏给将士们大量财物,等到黎明时分,悄悄打开皇宫西门。
随李隆基同行的除贵妃和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及杨国忠夫妻外,只有一些皇子、公主、皇孙、妃嫔和亲信大臣。
李隆基一行人走到第三天,傍晚时分来到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
这儿的驿站官员和老百姓也都逃得无影无踪。
李隆基等住进驿馆,随行官兵们在外露宿。
将士们走了一天,又饿又累,一个个口吐怨言,就连将军陈玄礼也骂杨国忠这个罪魁祸首。
那时正有几名吐蕃使者来京办事,路过这里遇到杨国忠,就在驿馆外面谈话。
有个军士故意喊:“杨国忠勾结吐蕃,想谋反啦!”
士兵们齐声喊起来,有人向杨国忠射了一箭,杨国忠见势不妙,急忙逃跑。
几个士兵追了过去,一刀把他砍死了,用枪尖挑着他的脑袋,走了出来,军士们大声喊好。
有的人又去杀杨国忠的儿子,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杀了。
御史大夫魏方进听见喧闹,从驿馆走出制止。
士兵们杀红了眼,乱刀砍下,魏方进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兵士们的气还没消,他们围住驿馆,大喊大叫。
李隆基拄一根拐杖走出来,问出了什么事。
陈玄礼走过来说:“杨国忠要谋反,将士们把他杀了。
贵妃不应该再留在您身边,请您忍痛割爱,将她处死吧。”
李隆基说:“贵妃深居后宫,她哪里知道杨国忠谋反的事?”
高力士在一旁说:“贵妃当然没罪,但杨国忠已经死了,可贵妃却还留在陛下左右,将士们能放心吗?
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吧。”
他又悄悄附在李隆基耳边说:“当前,只有让士兵们安静下来,陛下才能够平安。”
李隆基这才知道人们对杨家兄妹的积怨实在是太深了,他无可奈何地对高力士说:“这件事就由你去办吧!只是不要用刀剑。”
高力士说:“这个,奴才晓得!”
贵妃杨玉环被高力士用丝带勒死在马嵬驿中,卒年38岁。
郭子仪平叛的功劳如何?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
公元756年,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
接着,郭子仪又派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在今山西),大获全胜。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后,郭子仪又将计就计,利用史思明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用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
待史思明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歼灭了他的5万人马。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北上增援。
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史思明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锐气。
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
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我们即可出战。”
于是,两位大将在嘉山(在今河北)摆开了战场。
郭子仪指挥沉着,攻防得当,唐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直杀得叛军四处溃逃。
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他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
嘉山一战,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一时声威大振。
河北10多个郡的地方军民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他们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公元757年,叛军出现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
此时,朝廷诏令郭子仪率军直趋京师,又从回纥那里借兵15万,准备趁此机大举进攻叛军。
当年九月,广平王李豫率蕃、汉军队进攻长安。
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之北展开了激战,从午时至酉时,斩杀叛军6万多人。
贼将张通儒放弃长安,逃到陕郡。
第二天,广平王李豫进入京师,城中老幼百万人,夹道欢呼。
郭子仪收复了都城长安后,又奉命率军乘胜东进,攻打洛阳。
安庆绪听说唐军前来攻城,慌忙派大将严庄、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前去迎战。
叛军在新店(在今河南)与唐军相遇,随即展开激战。
由于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
郭子仪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了2000名健壮的骑兵,向敌营冲杀过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亲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
战斗打响之后,郭子仪佯装败退。
叛军倾巢出动,从山上追赶下来。
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天降,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簇像雨点一样射向叛军。
郭子仪折回马头,率军又杀了个回马枪。
这时,叛军的背后又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
叛军前后被围,左右遭打,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之下,被打得一败涂地。
严庄逃回洛阳,同安庆绪一起弃城北走,官军一举收复洛阳。
长安与洛阳相继收复,肃宗李亨欣喜万分,他激动地对入朝参贺的郭子仪说:“虽然天下是祖上传袭给我的,但却如同将军再造的一样啊!”
郭子仪谦逊地答道:“臣只是奉旨尽责而已。”
李泌是怎样的一个人?
安史之乱后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当时,李亨身边的文武官员只有30人,这个临时建立的朝廷干什么都没有秩序,一些武将也不太听指挥。
李亨想平定叛乱,非常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
这时,李亨想起了好朋友李泌,就派人从颍阳(在今河南)把李泌接到灵武。
李泌想到朝廷有难,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灵武。
李亨看见李泌,高兴得像得到什么宝贝一样。
那时候的临时朝廷不太讲究礼节,李亨跟李泌就像年轻时候一样,进进出出总在一起,大小事情全都跟他商量。
李泌出的主意,李亨全都听从。
李亨想封他当宰相,李泌坚辞不受。
后来,李亨只好任命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相当于军师)。
那时候,郭子仪也到了灵武。
朝廷要指挥全国的战事,军务十分繁忙,四面八方送来的文书从早到晚没有一刻的间歇。
李亨命令把收到的文书一律先送给李泌拆看,除非特别紧要的才直接送给自己。
宫门的钥匙由太子李俶和李泌两人掌管。
李泌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安稳。
后来,叛军发生内讧,安庆绪称帝。
这本来是个消灭叛军的好机会,但李亨急于回长安,不听李泌的计划,让郭子仪的人马从河东回攻长安,结果打了败仗。
后来,郭子仪向回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借精兵,集中了15万人马,才把长安攻了下来。
接着,又收复了洛阳。
叛军头目安庆绪逃到了河北,不久,史思明也被迫投降。
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李亨便觉得心满意足起来,用骏马把李泌接到了长安。
一天晚上,李亨请李泌喝酒,并且留他在宫里安睡。
李泌趁机对李亨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请让我回家做个闲人吧!”
李亨说:“我和先生几年来患难与共,现在正想跟您一起享受安乐,怎么您倒要走了呢?”
李泌一再请求,李亨虽然不愿让李泌离开,最终也只好同意。
李泌到了衡山,在山上造了个屋子,重新过起了隐居生活。
吐蕃军攻入长安发生了怎样的变乱?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州北),泾州刺史高晖无力抵抗,弃城投降,并一路作吐蕃军队的向导,领他们向内地深入。
接着,吐蕃逼近京师,举朝震惊。
于是,唐代宗李豫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战咸阳,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后,被李亨宠信的宦官鱼朝恩和陈元振陷害,不得不提出归隐。
吐蕃军队进逼中原时,郭子仪闲居京师已久,部下早已离散。
此次郭子仪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匆忙招回自己的旧部,又临时招兵买马。
这时,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精锐部队千人,在西面打败了吐蕃军队。
两天后,吐蕃军队再次进犯,吕月将又与敌军拼死作战,士兵全部战死,吕月将也被吐蕃军队擒获。
郭子仪到咸阳时,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氏、羌等各族军队20多万人,已从司竹园(今陕西周至东南)渡过渭河,顺着山势向东涌来。
郭子仪派遣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请求增兵支援。
由于陈元振的阻拦,王延昌竟然没有被李豫召见。
没多久,吐蕃军队已经跨过便桥,直逼长安。
李豫临事仓促,不知所措,只得逃往陕州。
几天后,李豫逃经华州(在今陕西)时,华州官吏都已逃散,无人接待,随从将士不免挨饿受冻,正好宦官鱼朝恩带领神策军从陕州来迎接,李豫才平安抵达陕州。
最终,吐蕃于公元763年10月进占长安,高晖和吐蕃大将马重英等人拥立金城公主的孙子李承宏为皇帝,更改年号,设置百官,将前翰林学士于可封为宰相。
吐蕃军队在长安抢掠官府仓库、市里民舍,焚烧房屋,长安城被洗劫一空。
颜真卿之死是他杀还是自杀?
公元782年,有5个藩镇叛乱,尤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
李希烈自封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
5镇叛乱,朝廷大为惊慌。
李适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需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规劝他们,不需动一刀一枪,就能平定叛乱。”
李适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
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李适马上同意了。
其时,颜真卿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
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那里去,许多文武官员都为他的安全担心。
但是,颜真卿却不在意,带了几个随从就出发了。
听说颜真卿来了,李希烈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
于是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围聚在厅堂内外。
颜真卿刚刚开始规劝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们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进行谩骂、威胁,摆出要杀他的阵势。
颜真卿面不改色,对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保护颜真卿,让他的部将和养子退下。
接着,把颜真卿送进驿馆,想软化他。
过了几天,4个藩镇的首脑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希望李希烈即位称帝。
李希烈大摆筵席款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4个叛镇派来的使者看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
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太师正好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对着四个使者骂道:“做什么宰相!我快80了,要杀要剐无所谓,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4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震住了,缩着脖子不敢说话。
一年以后,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
兵士们在囚禁颜真卿的院子里架起柴火,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烧死!”
颜真卿二话没说,纵身就往柴火跳去,叛将们急忙把他挡住,向李希烈禀报。
李希烈想尽办法也没能使颜真卿屈服,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浑瑊、李晟平兵变的结局如何?
李希烈发动叛乱以后,派兵围攻襄城(在今河南)。
公元783年,唐德宗李适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兵去增援襄城。
士兵们路过长安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一笔赏赐。
可朝廷经济很困难,长安城里一斗米要卖500钱,皇帝什么也没有赏给他们。
京兆尹王翔奉命慰劳军队,也只有素菜糙米。
士兵们把饭菜倒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要去拼死作战了,却连饭都吃不饱!听说仓库里有的是财物,不如自己去拿吧!”
于是他们冲到了长安城里,到处抢劫。
京城里乱成一团,李适又惊又怕,慌慌张张地逃到了奉天(在今陕西)。
这次泾原兵变历时半年多,历史上称为“泾卒之变”。
兵变的士兵进了宫,听说皇帝跑了,就拥护朱泚来做他们的首领。
朱泚接管了长安兵权,在长安立起新朝廷来,自称大秦皇帝,并且亲自带兵进攻奉天。
李适逃到奉天,刚刚喘了口气,朱泚已经打过来了,幸亏禁卫军将军浑瑊赶到。
浑瑊本来是郭子仪手下的大将,是个很有威望的将领。
朱泚攻了一个月,也没攻下奉天,于是派人造了特别大的云梯攻城。
浑瑊在城墙边掘通了地道,地道里堆满了干柴,还在城头准备好大批松脂火把。
叛军兵士攀着云梯往上爬,城外的箭像雨点一样射到城里,眼看城就快被攻破了。
忽然云梯一架架都陷进地道,地道里烧着的干柴冒出烟火,城头上的唐军又往下扔火把,云梯上的兵士都被烧得焦头烂额。
浑瑊带领将士们日日夜夜血战,把朱泚叛军杀得大败。
这时候,奉天又来了两支援军,一支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的,一支是神策军大将李晟率领的。
朱泚一看形势不妙,赶快退回长安。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