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第 3/4 页)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但是他们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
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点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感到自卑。
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
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
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比缺点很少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具有较等学历,长得很漂亮,事业也很有成就。
在很多人眼里,她相当完美。
可她觉得婚姻是终身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
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
她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
通常,优点和缺点也是辩证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是因为他的某个优点,才导致他的另一个缺点。
比如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可能会有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毛病。
很多时候,要看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很多的情况是:你选择一个优点,也往往必须放弃另一个优点。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往往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达观的表现。
什么是小世界定律?
--世界真小
有一天,一个未过门的女婿准备去拜见丈母娘。
他路过一家食品店,看见一条长蛇般的队伍延伸而出,原来是人们在排队购买脱销已久的一种名牌火腿。
他忽然想起,“心上人”不是说她妈妈最喜欢用火腿煮汤喝吗?
何不买几个,去讨她老人家的欢心呢?
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了队伍的前边。
一位大娘看不惯,批评了他几句。
他恼羞成怒,脱口便骂,把那个大娘气得怏怏离去。
他心里想,反正茫茫人海,谁也不认识谁。
当他提着火腿,敲开“心上人”的家门时,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开门的正是那位大娘。
他这才明白,他刚刚得罪的那位大娘就是他未来的丈母娘!
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在某一时间、地点,碰上一个绝对想不到会碰上的人?
有时现实生活中就是会发生这样巧的事情。
有时候,你在一个陌生的角落遇到一个陌生的人,闲聊几句后竟然发现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使你不由感叹:世界真小!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我们通常以为碰见认识的或者有关联的人,不是那么容易。
事实上,这种事情的发生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得多。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小世界定律”。
什么是手表效应?
--在选择面前果断决策
所谓手表效应,是指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此时,不妨听听尼采的忠告:“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因而,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所爱的,爱所选择的”。
这样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
或许手表效应给我们一种直观的启发: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另外,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其行为将陷于混乱。
什么是社会负责分散定律?
--旁观者越多越不会有人见义勇为
1964年3月,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使全美感到震惊。
年轻的酒吧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在凌晨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
使这场谋杀成为大新闻的原因是,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
但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
当时,新闻评论人和其他学者都认为,这38个证人无动于衷的表现是现代城市人,特别是纽约人异化和不人道的证据。
可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两位年轻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却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人们无动于衷,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不能仅仅归结为众人的冷酷无情,或是道德日益沦丧。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
当某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那么这个人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这个人见死不救,他自己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的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都意识不到,这就容易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一个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旁观者无动于衷。
这种冷漠旁观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什么是破窗定律?
--小破坏要及时制止和修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社区,一个是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是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摘掉了车牌,顶棚敞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定律: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定律揭示了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传递一种信息,导致这种不良现象无限地扩展。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那么谁也不会不顾别人的眼光而贸然插队;相反,车辆尚未停稳,如果有几个人猴急地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即使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对管理秩序的任何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损害,如果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后果可能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破坏它。
于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什么是空白定律?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于极致中戛然而止,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思想空间,起到了留白的作用。
这种留出空白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感觉更富有灵气,更能启发人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留白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它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点: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直至完整。
奇妙的是,人们对经过联想去“补充”的感知对象,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记住。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空白定律”。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会想起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
影片在寂寞、梦想、逃避的情节中慢慢地铺开,但自始至终都没有直接表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恋爱场景,这就是要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的。
留白在很多领域里都有奇妙的作用。
在生活中,和亲密的人相处,也要注意适当地留白。
比如夫妻之间,如果相互之间没有距离,把对方看得太紧,恐怕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感情的发展。
相反,如果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彼此保留一定的神秘感,那点空白会使两人更有走近的欲望。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