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第 4/4 页)
什么是陌生时长定律?
--如何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吧:到一个新地方、新街道,找一个目标,会觉得很远,花费的时间很长;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却觉得比去的路程要近,走的时间似乎也短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陌生时长定律”。
它的内涵是: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会产生时间长、时光慢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家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在去陌生地方的时候,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陌生事物或产生的新的困难,注意力会高度集中,留意到许多信息,印象也比较深刻。
这样使人感觉好像经历了很多事,因此有时间长的错觉。
而在回去的路上,因为这个路已经走过了、熟悉了,不用再提高注意力了,精神就放松下来,不再去留意很多事物,于是就感到经历简单,时间短。
第二个原因是,去的路上,你始终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即使不走弯路,因为它对你是未知的,就你也会觉得远;而回来的时候,目的地是已知的,是可见的,不给人渺茫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容易到达,因此显得近。
人的一生也符合陌生时长定律。
同样活80岁,如果每日生活在与世隔绝、信息单调的山村,80年匆匆而过。
而那些四海为家的人,经历陌生的环境、人情和风俗,80年的光阴绚丽多彩,也就觉得生命挺长的。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为了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
你看有的人,有一定经济条件后,发展了许多的业余爱好。
他们或旅游,或摄影,或听音乐,或学习新知识,或探险,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样的人到了晚年回首一生时,会觉得生命过得很“值”,因为他们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而是把生命过到最丰富的程度。
但有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一样,会觉得一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
想一想,我们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生活呢?
什么是3对1规律?
--联合大多数
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是当你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
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
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
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迅速上升。
如果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
人数增至8名或15名,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
如果对方是一个人,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趋同行为。
以纸牌游戏为例,一般由四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反对。
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赞同你的建议,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此人往往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什么是自我暴露定律?
--敞开心扉能给人好感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
当别人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
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总体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初次见面时待人接物的习惯所决定的,称为社交性。
社交能力强的人善于闲谈,但谈话中未必会涉及根本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由一个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本意、内心展现给他人所决定的,这称为自我展示性。
这两种类型的开放性通常是完全独立的。
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致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
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
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当然,“自我暴露不足”虽然不好,但过度也是不好的。
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做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之中。
什么是贝勃规律?
--诱敌深入法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如果报纸售价上涨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人们会十分敏感;而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
下面再举例子以说明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如果此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觉察不出有什么差别。
直到左手砝码的加重至306克时,他才会感觉左手的有些重。
同样,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异。
也就是说,要比之前的情况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差额必须足够大。
企业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活动经常用到“贝勃规律”。
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员工,但这些人逆反、报复心理很强,首先拿来开刀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
因此,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受到历次冲击之后,这些人已经麻木了。
再比如,在谈判中,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这种“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什么是交往适度定律?
--对别人过好,对自己不利
人们常讲互惠定律,就是人们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要同等汇报。
于是有的人便以为,他如果对对方特别好,对方也会对他特别好。
其实,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就是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你对别人过分的好,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引起三个不良后果。
第一,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因为这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对方的情。
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选择疏远。
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要留有余地,或者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你对他有多好。
中国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俗地说,就是把对方给惯坏了。
这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显现得很多。
如果你对子女过好,会让他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一旦将来让他独立解决困难,他就觉得你对他太不好了。
还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有时,妻子对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对他百依百顺,反而让对方轻视你的感情。
第三个不良后果,就是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自己更有影响力。
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你会很容易被利用。
尤其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方法,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