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2(第 2/4 页)
例如,有时把约定的日期或预定的事情写进记事本时,往往容易忘记掉。
这是因为,在记事本上写的行动,代替了践约或预定要做的事。
也就是说,写到记事本也就意味着把这件事做好了。
一般说来,不用的东西,我们就容易忘掉。
“象考试前开夜车,考完试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也是大家都经验过的,这样的事情也是蔡加尼克效应的一种表现”。
这种效应被人用来解释遗忘的原因,认为“刀子不用就生锈”。
因此,在记忆中这种“不使用法则”也可能是遗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理,初恋的人,往往是住在记忆里的人,两个人没有完成婚姻的结合,自然也就很难忘了。
你知道了吗?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算命先生说的“真准”
有一位著名杂技师,名叫肖曼·巴纳姆。
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过,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很受欢迎。
他能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们却常常认为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项人格检查后,拿出两份检查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更贴近自己。
事实上,这两份结果中,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另一份才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
参加者往往认为前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后都会觉得算命先生说的“真准”。
实际上,那些诉诸算命的人本身情绪低落、失意,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安全感。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
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很快就能觉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说些稍加安慰的话语,求助者立刻会升起一股暖意。
算命先生接下来的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人生预测”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待是一种力量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岛有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酷爱雕塑。
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皮格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他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
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女神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
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1968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对全校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然后,不考虑测试的成绩,随机挑选了一些孩子,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后来这些所谓聪明和有前途的学生,在后来的智力测验中明显比其他学生有提升。
这种期盼的力量,使得被期盼的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在态度和行为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弯化心理学家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所以从现在开始,期盼你自己或者他人吧,就像皮格马利翁的奇迹一样,你的信任和期待,会变成现实的现象,你对他人的小关心,有可能创造惊人的奇迹呢。
什么是奥卡姆剃刀效应?
--把握事情的实质
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
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
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
然而,这并未损坏这把“刀”的锋利。
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
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
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效应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效应: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启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要把握事情的实质、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凡勃伦效应?
--“瑞士名表”的骗局
韩国曾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瑞士名表”骗局。
一个名叫李某的美籍韩人,注册了名为“vincent&co”的手表品牌,并相继在瑞士和韩国进行法人和商标注册,从而伪装成总部在瑞士的公司。
表链和表扣是从中国进口的,时针、分针、包装盒等廉价配件从韩国的生产商处购买,经过“精心打造”的“瑞士名表”成本价不到10万韩元,竟以数千万韩元出售。
并在时尚杂志、电视和互联网上登广告,说百年来只向英国等欧洲皇室出售的瑞士名表终于登陆韩国,英国女王、戴安娜等戴过的手表,如此等等刺激有钱人的虚荣心。
令人吃惊的是,韩国许多名人还真“上钩”了,包括一些明星和要员。
正当李某大肆敛财的时候,首尔警方接到举报,并以欺诈罪拘捕了李某。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因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什么是对比定律?
--要想甜,加点盐
小张和小王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他们工作资历差不多,可是小张却被由领班提升为部门经理。
小王认为自己不比小张差,觉得总经理对他很不公平,就愤而辞职,并在走之前向经理表达了他的不满。
总经理说:“你想知道你们之间的差别吗?
那么请你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王很快从集市回来,汇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
总经理问。
小王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如何?”
小王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气喘吁吁的小王说:“请休息一会儿吧,再看看小张是怎么做的。”
说完就叫小张去做同样的事。
小张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
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会弄几筐西红柿来卖,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
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当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
总经理说:“请他进来。”
这时,小王一下子明白了他和小张之间的差异,感到很惭愧。
对比的效果就是这样鲜明,有时甚至比千言万语更说明问题。
人的心理有这样一种特点,就是单独认识一个事物时,不如把它的对立面也同时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效果就会更明显。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对比定律”。
就像你吃菠萝的时候,可以用淡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比较甜。
因为从本质上讲,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存在的,你给一个事物规定一种特性,必然是在其他事物的对比之下。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苦,就没有甜;没有丑,就没有美……
什么是讨厌完美定律?
--完美的人不如有缺点的人可爱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发现,一个能力非凡而又完美无缺的人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个能力非凡但身上却有着常人的缺点的人。
这恐怕是人们认为太完美反而缺少人情味,倒不如个性有棱角、有小毛病的人更贴近人性。
“四人帮”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常有许多“三突出”和“高大全”的人物。
其实那种十全十美、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根本就不可信,更谈不上让读者喜爱了。
看起来的“高、大、全”,本质上往往是“假、大、空”。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