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篇 第十九章 心理效应与定律--黄金法则1(第 3/4 页)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利益为先,发扬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慧眼识才、努力养才、放手用才。
什么是群伙效应?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2009年的春节晚欢晚会,赵本山带着他的两个徒弟小沈阳和小毛,与毕福剑在台上带来小品《不差钱》。
相信大家和笔者一样,被里面的台词逗乐,笑得前仰后合。
甚至每每想起其中的语录,都能再会心地笑上一阵。
随手就拈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笑归笑,但这句话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一般而言,人所经历的一生,都会见证或者遭遇很多的文化历史事件,文化历史因素会在成人个体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影响到成人的智力活动。
心理学家将这种文化历史因素给智力活动带来的影响的现象,称之为“群伙效应”。
所谓的“群伙”,指的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如均为1950年出生者便可视为一个群伙,他们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极为相似,如营养条件、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风格的改变等。
发展心理学家沙依对西雅图追踪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处于同一年龄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被试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
沙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导致的结果。
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营养和医疗保健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1996年,心理学家奈瑟组织了专门的研讨会对此效应进行解释。
相当部分人认为应该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从文化历史变化角度去理解这种效应的产生。
因为遗传进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而是往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世代。
一些研究者指出,产生这种效应的文化历史因素主要体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童年生理疾患日益减少,父母为个体成长支付了更多的爱心、学校教育条件越来越优越等。
什么是门槛效应?
--让人答应你的“大”请求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己家的窗户上。
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研究者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又要求她们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
结果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他们派人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
这样依层次逐步地对他提高要求,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种情况比乍一上来就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更容易被接受,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比较多的应用在推销上。
比如一个推销员敲开门,可以跟顾客进行交谈时,他已经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
此时,如果他能够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的话,那么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也会被满足。
再比如,有的孩子向妈妈请求可不可以吃颗糖果的时候,如果妈妈答应了,他可能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
妈妈经常也是会答应的。
这个心理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时,可以不直接提出,因为这个时候很容易被拒绝。
你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应,你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就会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
什么是地位效应?
--地位决定影响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突然大喊:“彼得,彼得,快来!”
彼得听见了,立刻不顾一切地往山顶上冲。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