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史 1(第 4/4 页)
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
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国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
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
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
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
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
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兼领法国国王。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
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
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
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
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
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院国王。
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
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何谓“红白玫瑰战争”?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
在这百年中,英国的各封建贵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装。
这种武装力量在同外敌作战时也许还管用,但对于维护内部政权来说不啻是一种祸根。
当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内部各封建贵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装蠢蠢欲动,企图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经过一番分化组合,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金雀花王朝后裔的两个王室家族内部的斗争。
其中,以兰开斯特家族为一方,以红蔷薇为标志;以约克家族为另一方,以白蔷薇为标志。
这两个封建集团之间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自相残杀。
由于这次战争以蔷薇为标志,所以称为“蔷薇战争”。
蔷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红白玫瑰战争”。
圣女贞德是怎样死的?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16岁时的一天,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
后来她几经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
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
500年后被梵帝冈封圣。
她17岁时便成为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两年后的19岁便遭处死。
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
贞德死后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
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马克·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瓦特·泰勒为什么起义?
14世纪时,英国货币地租已相当流行,有些地方庄园经济瓦解。
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日益松弛。
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
农民受剥削更甚,分化加剧。
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全国,人口大减,农村凋敝,劳动力缺乏,一时各地工资高涨。
封建政府从1349年起多次颁布劳工法令,企图把工资限制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以保障封建主利益。
另外,长期对法战争,政治腐败,司法弊端丛生,税收不断增加,都给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为了反抗封建剥削压迫,各地农民不断开展拒服劳役、怠工、抗税等多种形式的斗争。
以约翰·保尔为代表的穷教士在起义前长期在群众中布道,用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论证农民应当和封建贵族平等,愤怒的封建主干脆把他投入监狱。
1381年6月初,肯特郡起义群众占领了达特福德和梅德斯通,推举瓦特·泰勒为领袖。
6月10日起义军进抵坎特伯雷,从监狱中救出约翰·保尔。
6月12日,肯特和埃塞克斯起义群众十万余人会合于布莱克希思。
6月13日,起义群众在伦敦贫民的帮助下进入城内。
国王查理二世和一些封建主躲入伦敦塔中,起义群众完全控制了局势。
他们焚毁封建主宅邸,打开监狱,释放政治犯,焚烧庄园档案等。
14日,起义群众和国王在伦敦东北面的迈尔恩德谈判。
瓦特·泰勒代表起义群众,要求取消农奴制,大赦起义者,在国内自由贸易,消灭领主对人民的奴役,规定每亩地征收货币地租4便士。
在国王口头答应这些要求后,起义群众冲入伦敦塔,处死坎特伯雷大主教西蒙苏德伯雷和财政大臣海尔斯及其他一些封建主。
同日,有一部分起义者,特别是埃塞克斯的起义者在得到国王给予的自由敕书后,受骗散去。
6月15日,坚持斗争的起义群众再次和国王在伦敦北面的史密斯菲尔德进行谈判。
他们进一步要求废除一切反动法令,取消领主权,剥夺教会财产在教区人民中分配,取消农奴制等。
这些要求具有更激进的反封建性。
在谈判中,伦敦市长沃尔沃思和国王的随从发动突然袭击,杀死瓦特·泰勒。
随后追杀失去领袖的起义者。
起义失败,约翰·保尔受酷刑而死。
你知道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吗?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界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哪座教堂被誉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
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
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
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
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