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史 2(第 1/4 页)
第二篇 中古史 2
欧洲骑士文学有哪些特点?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
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他们不但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
他们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采取传奇的题材,即非现实的叙事诗和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纂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
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
换言之,以全身之英勇与忠诚换取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表彰是作为英雄的最高价值或终极目的。
拜占庭艺术有哪些特点?
自从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之后,以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即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其中蓬勃发展的东方基督教艺术也发展成为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在现今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等地仍然有很多遗址。
拜占庭艺术的奥秘,在于拜占庭的艺术家能奇妙地混合单纯和复杂的形式,简化空间并强化戏剧性的效果,还将冲突性的故事安排在纯粹装饰性的画面上。
他们的用色不再研究和模仿自然界的颜色,反而喜欢用一些浓烈而非现实的装饰性颜色:比如黄金、宝石蓝、深绿等,来表现自己的典雅品位和描述自己想象中富贵华丽的天堂。
拜占庭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有华丽的贴金箔的背景,镶嵌马赛克的造型技巧,宝光流动的颜色变化,空间简化,戏剧张力强。
头顶上神圣人物有金色圣光等。
尼卡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532年1月11日,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爆发了一场平民起义,起义者以“尼卡”(希腊语“胜利”之意)为口号,故称尼卡起义。
起义是由皇帝查士丁尼的横征暴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引起的。
起义者袭击官署,焚毁富人宅邸,包围五宫。
起义延续8天之久,控制了除皇宫以外的整个君士坦丁堡,并推选希巴提斯为皇帝。
查士丁尼先是用罢免一些文官职务的办法,企图扑灭起义的烈火,缓和平民对官吏的仇恨,但未能奏效。
后又假意认罪,答应实行大赦,亦未能成功。
当查士丁尼企图逃走时,被皇后慕奥多拉阻止,并用激昂的言辞鼓励他和大臣们的信念。
最后查士丁尼的大将贝利撒留施展阴谋诡计,将起义者诱进赛车场,利用雇佣军四面包围,残酷地镇压了这场起义。
3.5万起义者被屠杀,领导人被处决,但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何谓保罗派运动?
保罗派,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异端教派之一。
约5世纪起产生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7世纪下半叶传播于拜占庭,8—9世纪广泛发展。
其教义受摩尼教影响,相信善恶二元论:善指精神世界或灵魂世界,为天父所创造的“天国”;恶指物质世界,为恶魔所创造的“现世”。
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会的朴素和平等精神,简化宗教仪式,谴责正统教会的豪富、奢华和教阶制,反对崇拜圣母、圣徒、十字架和各种圣像、圣物,主张取消修道院制度和正统教会所奉行的圣礼,保持洗礼,但洗礼宜在耶稣受洗年龄30岁时在河水中举行。
保罗派信徒多为农民和城市平民。
拜占庭帝国反对圣像崇拜的皇帝,一度对他们采取笼络政策。
752年,皇帝命保罗派信徒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一带移居巴尔干半岛,以对抗保加利亚人,从此他们在巴尔干各地广泛发展。
督马起义时,保罗派参加。
起义失败后,大批保罗派信徒被屠杀。
在帝国政权的镇压下,保罗派仍在阿拉伯人占领地区和帝国东部边疆一带活动,并在东部边境附近建立不喝水强按头军事根据地,不时出击。
872年,保罗派的最后军事根据地被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攻陷,有组织的武装斗争终结。
此后,信徒被迁往色雷斯,并逐渐同10—15世纪流行于保加利亚的异端鲍格米勒派合流。
13世纪是谁行走了44个国家?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摩洛哥人,大旅行家,1304年2月24日出身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
20岁左右时,他去麦加朝圣。
从此,他踏上了一条长达7.5万英里的旅途,经过了44个国家。
首先,他沿着北非海岸旅行,穿过现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的国土,到达开罗。
从开罗到麦加有三条路线,白图泰选择了最短且最不常用的那一条,即从今日苏丹的苏丹港过红海去麦加。
就在他到达苏丹的时候,当地爆发了针对埃及马穆鲁克统治者的叛乱,于是白图泰只得折回开罗。
在路上,据说他碰到了一位“圣人”,预言他除非先去叙利亚,否则永远到不了麦加。
这样,白图泰就决定先去大马士革,沿途参拜耶路撒冷等圣地后,再转向去麦加。
在大马士革度过斋月后,白图泰顺利地同一支商队抵达了麦地那和麦加,完成了朝圣。
这个时候,已经迷上旅行的他,决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个目的地、当时在伊儿汗国统治下的巴格达前进。
白图泰穿过现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茫茫沙漠,抵达了巴士拉,然后他转向东北,朝拜了圣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经过设拉子、纳杰夫,抵达巴格达。
当时的巴格达尚未从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复,仍是一片破败景象。
白图泰在巴格达遇见了伊利汗国的大汗不赛因,随着他一同去了伊利汗国首都大不里士。
在蒙古入侵之时,大不里士没有抵抗即开城,因此没有受到什么兵灾,加之位于丝绸之路上,所以当时大不里士成了西亚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
在此之后,白图泰回到了麦加,做第二次的朝圣。
白图泰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
在蒸汽时代到来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长的人。
在阿拉伯世界,白图泰获得了崇高的声名,摩洛哥人将其作为英雄加以纪念。
近代天文学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你知道穆罕默德的生平吗?
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古来什部落哈希姆家族。
出生前父亲亡故,6岁时母亲病故。
从此,由他的祖父阿卜杜·穆塔里卜和叔父艾卜·塔里卜先后抚养。
童年替人放牧,12岁开始随伯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及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状况有较深的了解。
25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不久与其结婚。
婚后他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中静思,思索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价值。
612年末,穆罕默德开始公开号召麦加居民放弃偶像崇拜,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从善,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的正统宗教,他自己是该教的最后一位使者。
他主张限制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吸引了一批当地人的归顺。
619年,其叔父和妻子相继去世,使穆罕默德失去了两位重要的保护人和支持者,麦加贵族乘机加紧迫害他。
伊斯兰教史称此年为“悲痛之年”。
622年,穆罕默德应麦地那人的邀请,令信徒分批秘密迁往麦地那,他本人也与挚友艾卜·伯克尔躲过敌人的追捕,于同年9月24日到达麦地那。
在伊斯兰教史上把此年称为“伟大的迁徙之年”。
后把此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在麦地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项与各氏族集团共同遵守的公约,藉以巩固各氏族的团结;接着建立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共同基础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并陆续确立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
630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率领10万大军夺取麦加城,并迅速清除了“克尔白”殿内一切偶像,将“克尔白”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
631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到此,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领大批穆斯林从麦地那到麦加朝觐。
同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这位伟大的先知在麦地那与世长辞。
人类历史上哪个帝国横跨东西方?
阿拉伯帝国(632—1258)是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
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
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2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
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第一神教伊斯兰教,自称是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
到穆罕默德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
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
8—9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期,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落。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
1258年,阿拉伯帝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前后共存在626年。
伊凡四世为何要采用沙皇称号?
沙皇是俄罗斯国家帝王的称号,“沙”是由拉丁文“恺撒”一词转音而来的。
早在15世纪后半叶,有一种说法就在俄罗斯流传,认为莫斯科大公是世界上拜占庭教会的唯一保护人,是拜占庭皇位的继承者。
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以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移到了“第三罗马”莫斯科及其大公的身上。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