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3)(第 3/4 页)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评,主要原因便是怕触伤他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可寻找一种间接批评,却能达到使其改正错误的方式。
这种方式便是含蓄地批评他人。
它首先忌讳的是批评者大发雷霆,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
其次,批评不应在公众场合进行,尤其是不要当着他所熟悉的人的面。
以上提到有关批评的一些经验是很有限的。
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批评的技巧有待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磨练。
·话到嘴边留三分
聪明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
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
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崇拜。
你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你的全部。
隐瞒你的力量和知识的诀窍是要胸有城府。
受辱而不惊,也就是说,当别人侮辱自己的时候,能够克制情绪,而不马上觉得自己丢了脸、失了面子,因此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抱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非要把面子争回来不可。
在这种情况下,“不惊”首先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事实。
至于以后如何,等等再说。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招致不料的厄运。
展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
心直口快有时往往陷己于不利之地。
所以,还是老话说得好:话到嘴边留三分,事到当头应慎行。
话到嘴边,要留住哪“三分”呢?
其一,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
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
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
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
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
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
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
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其二,留下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
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
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
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应把多余的废话咽回去。
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评,他们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好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
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其三,留下毫无价值的牢骚。
毛泽东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
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