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1)(第 2/4 页)
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当你被人误解、遭人责难,甚至因为不屈不挠招致恶势力的攻击、危及生命时,你如果不甘受辱、受屈,总要伸张正义,总要讨个说法,以保护自己。
而在很多情况下,你无法以其他形式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嘴。
当众疾呼、辩诬、申述、宣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生命之盾,许多时候可使人生命无忧,转危为安。
1933年,希特勒党徒焚烧德国国会大厦,以嫁祸于共产党人。
在对共产党人的大肆逮捕中,当时恰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被逮捕。
在莱比锡的审判法庭上,季米特洛夫义正辞严地反驳敌人的陷害,寸步不让地为自己辩护,无情揭露敌人的阴谋,弄得敌人狼狈不堪,丑态百出。
由于季米特洛夫及时有效地利用当众讲话这把盾牌,进行自我辩护,法庭最终宣判其无罪释放。
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1953年7月率队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0月16日他在审判他的法庭上作了题为《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长篇辩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使审判者无言以对。
结果卡斯特罗反从被告变成了原告。
他结尾的那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人们交口称颂并被广泛仿效的自我辩护的名句。
有时高水平的当众讲话虽最终未能保护自己,毕竟恶势力穷途末路时是穷凶极恶的,但讲话可明是非,辩忠奸,自我保护虽失败,但却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古今中外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为了真理、正义而献身者,就是如此。
·言之方可知之
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来自被了解者的言语,有高超的当众讲话水平就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实人,别人是不会在意也无法了解的。
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中说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
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
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
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言”,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稳定工作,首先要让别人了解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人了解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谈举止,正所谓“言之方可知之”。
韩信最早曾投靠项羽,但怀才不遇不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
他又走了,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
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
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拜为大将,信果然不孚圣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成就汉室霸业,立下头功。
试想,韩信如无一吐经纶的机会,或许此生就碌碌无为,历史也会因此改变。
一代宗师徐悲鸿,1916年21岁时报考复旦大学,校长召见新生,其优雅谈吐让校长了解了徐悲鸿,认为是可造之才,后给予诸多勉励与帮助。
1920年徐悲鸿留学法国,在一次茶话会上被介绍给法国当代最大的画家达仰·布佛莱。
久慕大名的徐悲鸿当即说道:“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诲。”
一句话便让达仰感到这个中国青年的诚恳朴实,立即将自己画室的地址给了徐悲鸿,嘱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画室去。
在第一个星期天,徐悲鸿去见达仰,同达仰谈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达仰了解了其天赋及抱负,异常欢喜,竟忘记自己已届68岁高龄而开心地同徐悲鸿谈起50多年来的往事。
得益于达仰的慧眼,徐悲鸿终成一代大师。
·成功事业的催化剂
事业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某一次谈话,这话绝不是过分夸张的,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
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
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
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
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这是千真万确的,一项事业的成败,常会在一次谈话中获得效果。
你如出言不慎,你如无理跟别人争吵,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
无数成功的聪明人的事实证明,敢于当众讲话,善于说话是成功事业的催化剂,它直接关系事业的成败。
1983年元旦,英国女王向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
认为其主要功绩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能力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为撒切尔夫人撰写了深得人心的演讲稿……一句话,为英国塑造了一位崭新的“风姿绰约、雍容而不过度华贵、谈吐优雅、待人亲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
由此可见,英国王室和政界对政治家的口才多么重视。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里,当前无不把会说话作为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个公司、企业招聘各类人才,都要进行口试。
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进行面试时,专门就说话能力规定了若干不予录用的条文。
其中有:
应聘者声若蚊子者,不予录用;
说话没有抑扬顿挫者,不予录用;
交谈时,不得要领者,不予录用;
交谈时,不能干脆利落地回答问题者,不予录用;
说话无生气者,不予录用;
说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录用……
日本大公司的这些规定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说话与事业的关系至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
能说会道,才能正确地领悟上级的意图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一个唯唯诺诺、语无伦次的人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通过讲话让领导、同事、群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你,才能让大家信任你,才有机会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胜任更重要的任务,才有施展才华、事业成功的机会。
用好这种催化剂,事业成功也便指日可待了。
说话的大智慧: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