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3)(第 1/4 页)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3)
5、聪明人以情理服人,老实人以气势服人
在社会中,我们与人交谈,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营销,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销售出去。
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辩驳将自己的道理说明白,有些时候要适当地从情上面出发,说些能够打动别人、感染别人的话。
一个人如果把道理说得太多,就有点木讷。
把事实摆得太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反驳。
为此以情动人是一种润滑剂,如果你能让人在情感上和你产生共鸣,那么你和别人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聪明人的故事: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
章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
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马寅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
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床上,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
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
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物,让他吃下去。
老实人的故事: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摆一点小聪明死钻午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捶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
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
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
这铜钱不也是铜吗?
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
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
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用情理服人,不要以话压人
争论服不了人,但是情理可以服人。
在日常生活中,聪明人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话压人。
用情理服人往往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必须学会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冷处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
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
“冷处理”是避免人际冲突的良方。
当对方情绪激动,或存心挑衅时,你与他针锋相对,只会使矛盾激化,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不如冷静以对,使对方的情绪降温,就能避免一场纠纷。
广东某市人民法院调研科周强调研员在1999年依法执行一宗借款纠纷案时,遭到被执行人黄某的威胁:“你知道死字怎样写不?”
周强严正回击:“我们干的这一行,就不怕死。
你如果敢乱来,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掷地有声的话语震慑了黄某。
见黄某嚣张气焰已被压下,周强又晓之以理,喻之以法,终于使黄某自愿以房产抵偿贷款。
“冷处理”不是不处理。
毋庸置疑,对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既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每个人在性格特点、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问题发生的严重程度,灵活进行处理。
古时候有一位刺史,跟本州参军关系不好。
参军总想找机会给刺史一个难看。
有一天,刺史的家僮骑着马,匆匆从参军身边经过,没有下马请安。
这在当时是失礼的行为。
参军假装大怒,追上去,将家僮拉下马,用皮鞭一顿猛抽,打得皮开肉绽。
然后,他提着马鞭来见刺史,叙述经过后,说:“我打了您的家僮,请让我解职回家吧!”
这等于是给刺史将了一军:如果刺史不同意他解职,就输了一招;同意他解职,又有公报私仇之嫌,反而被他抓住把柄。
但这位刺史并非等闲之辈,他淡淡地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官人打了奴才,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
参军不知所措。
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他默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只得躬身告退。
自此,他再也不敢找刺史的麻烦了。
“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刺史对参军交来的棘手问题不明确表态,将决定权交给对方,等于反将一军。
这也是热问题冷处理的一种高明方法。
对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来说,做错事往往是一时糊涂。
如果对他的错误抓住不放,求全责备,他可能就会自暴自弃。
相反,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他也可能痛改前非,下定做好人的决心。
三国时有个北海读书人叫王烈,他处事公道,善于化解邻里乡亲们的矛盾,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人们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他,每次王烈都能以理服人,使矛盾双方心服口服。
有一次,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偷了邻居一头牛。
当他拿到市场上正准备卖钱时,被牛的主人抓住了。
偷牛人觉得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就连连向失主赔罪,并要求惩罚他。
失主原谅了他。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