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磨砺心智,走向成熟(第 2/4 页)
她继续写道:
给我的人生带来改变的是婆婆的一句不经意的话。
有一天,婆婆跟我谈起了她教育孩子的方法。
她说:“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要求孩子们坚持自己的风格。”
坚持自己的风格!当婆婆说出这七个字时,它们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却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发现,我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没有坚持自己的风格,被自己带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中了。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我就完成了改变,变得懂得坚持自己的风格了。
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既发现缺点,也找出优点。
为了在穿衣打扮方面穿出品位,我学习了如何搭配衣服的风格和颜色。
之后,我主动走出门去,结交了很多朋友。
我还开始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并且担任了社团活动的主持人。
其实,当他们邀请我当主持人时,我还是很紧张的,不过几次之后,我就获得了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我的改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幸运的是我成功了,感觉比以前快乐多了。
今后,当我教育我的孩子时,我一定要将这些经历和教训告诉他们,并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风格。
我要说的是,“坚持自己的风格”是历史悠久的一则哲理,詹姆斯·戈登·吉尔凯医生认为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很多精神方面、神经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的形成,都与人们无法做到坚持自己的风格有关。
这正如安吉洛·派曲所说,对于一个人而言,不能坚持自己的风格,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尽管如此,还有很多人宁愿放弃自己的风格,转而刻意地模仿他人。
这种现象在好莱坞等影视界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
山姆·伍德是好莱坞最有名的导演之一。
在执导《战地钟声》《别了,希普斯先生》等影片之前,山姆·伍德的职业是房地产推销员,这些经历养成了他的商业个性,在做导演之后,他并没有放弃这些个性,因为他认为一些商业规则在电影界也有市场。
山姆·伍德曾经说,最让他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和说服年轻演员坚持自己的风格。
在这些年轻演员看来,模仿拉娜·特勒斯、克拉克·盖博,成为他们的影子,远比坚持自己的风格重要。
于是,山姆·伍德不止一次地告诫他们:“人们已经厌烦了这种风格,来一点新鲜的吧!”
也许是没能说服他们,他最后声称,要想拍出好的电影,最保险的方法之一就是不重用那些只知道模仿别人的演员,他说:“没有自己的风格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有些时候,人们对模仿别人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为了特定的目的,也选择放弃自己的风格,转而模仿别人。
这种现象在应聘面试的时候最为常见。
我曾经询问过一位名叫保罗·伯恩德的石油公司人事主管,求职者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
这位曾经面试过6000名求职者的人回答道:“要说他们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不敢表露自己的个性。
就拿回答提问来说,他们会琢磨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而不是坦率地告诉你他的想法。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做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因为谁都不希望听到假话。”
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般而言,人们使用到的心智只占到了总量的10%,还有90%都没有用到。
也就是说,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绩相比,我们至少还差一半呢。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在自己设置的限制范围内,不求突破。
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说法,我们还有很多没有加以利用的心智才能,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模仿别人呢?
如果我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我们也许会真的变成别人那样的人。
在我们诞生以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等我们死去以后,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模仿别人,破坏自己的独立性呢?
根据遗传学的理论,我们是由父母各自的23条染色体组合而成的,每一条染色体中又含有几百个基因,而任何一个基因的改变就能让我们的人生出现变数。
即使我们的生命被孕育了出来,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几率,生出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
这就意味着,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有300万亿个兄弟姐妹,也不可能有一个人与你一模一样。
上帝赐给我们如此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又为什么要模仿别人呢?
多年以前,我走出密苏里州的农场,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追寻我的梦想。
当时,我希望成为一位演员,于是报考了戏剧学院。
那时候的我真是可笑之极,我以为只要我报考了戏剧学院,就能实现当演员的梦想。
这是多么简单易行的捷径啊,我甚至纳闷为什么别人都想不到呢?
我还认为,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演员,只需要多多观察已经成名了的演员,看看他们的优点是什么,然后将这些优点结合到我一个人的身上,就大功告成了。
事实证明,这是极其愚蠢的想法,我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模仿别人,最后悲哀地发现,我只能做好我自己,模仿不了任何人。
也许你会认为,有了这个惨痛的经历和教训以后,我再也不会模仿任何人了吧?
很遗憾,我的愚蠢让你失望了,因为后来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我要编写一本关于演讲的书,我又有了一个馊主意:借用其他一些相关书籍的成果,将它们组合后汇编成包罗万象的“大全集”。
既然这么想了,我就这么干了,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这本“大全集”。
很快,我就发现,将别人的成果变成自己的成果,只会让它们变得枯燥乏味,人人讨厌。
只有坚持自己的风格,拒绝模仿别人,才能做好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许多功成名就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比方说乔治·柯希文、吉瑞·奥德利和查理·卓别林。
当默默无闻的年轻作曲家乔治·柯希文有幸见到另一位作曲家欧文·柏林时,欧文·柏林以成名多年。
欧文·柏林很欣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于是打算花大价钱邀请乔治·柯希文做他的助理。
欧文·柏林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在发出邀请的同时,他又劝告乔治·柯希文不要接受这个邀请,因为“如果你做了欧文·柏林的助理,你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欧文·柏林的替身。
如果你不做这个助理,你才会成为著名的乔治·柯希文”。
乔治·柯希文拒绝了邀请,接受了建议,多年以后终于成名。
吉瑞·奥德利来自德克萨斯州,说话带有浓重的德克萨斯口音。
起初,他本人也很讨厌自己的口音,于是就刻意模仿纽约当地人的说话方式,结果反而招致纽约人的嘲笑。
后来,他逐渐地接受了自己,并利用自己的特点,走上演唱乡村音乐的道理,最后获得了成功,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牛仔。
卓别林刚刚走上演员之路时,根据导演的要求,模仿了很多已经成名的演员,但反响一般。
后来,他放弃了模仿别人的路线,按照自己的风格表演,很快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人。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崭新的和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你需要做的并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做回你自己。
所有的艺术都是自我的体现,如果你想唱歌,你只能唱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你要画画,你只能画出自己的风格。
你是你自己的性格、经验和环境造就的,你只能经营好属于你的那座花园,也只能演奏好自己的乐章。
因此,赶快放弃对别人的模仿,按自己的风格生活吧!
4.别把自己看得太小了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喜欢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苛求自己。
史麦利·布兰登医生在他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对正常人而言,适度的自爱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适当地关爱自己也是正常和健康的。”
布兰登所言极是,如果想要心理的成熟和健康,自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不过,自爱就是自私自利和自我满足吗?
当然不是,相反,自爱应该是一种理智而清醒的自我认可,即在自尊和自重的基础上认可和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一个懂得自爱的人,是一个不会热衷于比较自己与其他人有何差别的人,他们不会担心自己不如杰姆·琼斯那样积极上进,也不会担心自己不如比尔·史密斯那样充满自信。
尽管他也会反省和批评自己的过错,但如果他能证明自己的目的并没有错,那么他会努力克服弱点,改正错误。
即使有些弱点不能被克服,有些错误不能被弥补,他也会适度地原谅自己,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让自己生活在自悔自叹的痛苦之中。
不自爱的人的一个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过度自我挑剔和过度妄自菲薄。
要知道,即使是自我批评也不能过度,适度的自我批评有助于追求进步,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起反作用,影响人们的积极行为。
曾经有一位女学员在课后来找我,告诉我说,她做的一次演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她说:“当我准备要开口时,我才发现我是胆小且笨拙的。
我看着其他人,觉得他们都比我有自信,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一点儿自信。
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加没有勇气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接着,她继续详细地分析了自己的其他缺点,我认真地听着。
等她说完以后,我说道:“不是你的缺点让你没有发挥好,而是你一味地强调缺点,忘记了挖掘你的优点。
忘掉你的缺点吧,这样你才会自信,才会获得成功。”
事实的确是这样,有时候人们表现得失败,并不是由我们的缺点造成的。
缺点其实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引起人们注意的其实是优点。
就以文学作品为例,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存在着大量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存在着过度浪漫的地方,但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缺点,相反,人们认为它们都是经典之作——因为它们有着显著的优点。
换句话说,在优点面前,缺点就变得不重要了。
缺点是应该被改正的,而不是放在心上挥之不去的。
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缺点,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点上,加强优点,就能扬长避短,就能不断进步和获得自我认可。
人们的心灵时常有一种罪恶感,再加上过去和现在犯下的过错,使我们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愿意认可自己,也不愿意喜欢自己。
为了摆脱这一切,只有埋葬过去,重新出发。
据说,现在正躺在美国各个医院病床上的病人之中,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
他们的精神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根源都是不自爱,不能正常地与自己相处下去。
我无意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只是觉得,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往往以取得的物质成就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导致更多的人也以同样的标准衡量自己,导致无法认可自己,无法自爱。
在内外交困之下,精神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我还坚信,由于当今社会普遍缺乏一种持续有力的宗教信仰,也加大了人们出现精神问题的几率。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怀特在其著作《正在进步的生命体》中认为,为了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必须对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做出相应调整。
不过,怀特也指出,做出调整是基于一种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状态的前提是,人的本能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的,而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这种本能是否具备创造和帮助成长的能力。
简而言之,怀特教授的意思是说,个性在自然成长中应该具备创造性的态度和能力。
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正是清晰明确地了解自己所持有何种观点的人,因为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太多的影响,导致生活中哪怕是衣食住行事宜都不敢有自己独特的意见。
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做到与周围的邻居保持步调一致,就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方面的隐忧,不仅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还会导致不自爱。
我曾经的一位女学员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这一切源于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是一位野心勃勃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律师,不用说,这种人的最大缺点就是专横独裁。
他们的朋友圈以丈夫认识的人为主,而且这些人都是和她的丈夫类似的人,事业有成,以成就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价值。
这位女学员原本不是这样的人,在受到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之后,逐渐为无法达到他们的评判标准而感到痛苦,进而认为自己很渺小。
这种感觉让她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她开始不喜欢自己了。
实际上,这位女学员的问题不是不能自爱,而是不能适应丈夫给她带来的交际环境,导致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希望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样子。
她应该明白,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出来的,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体现出来的。
如果她能明白这一点,她就不会不自爱了。
对于她而言,首先要做到自我认同。
而自我认同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不是依附于别人的标准评判自己。
当她达到了自己的衡量标准,就能恢复自信和自爱了。
只有培养出接受缺点的勇气和耐心,我们才能慢慢地认可自己。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我们降低标准,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多。
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事实: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可能时时刻刻取得成功。
如果说希望别人完美无缺是错误的,那么希望自己完美无缺也是愚蠢的错误。
我曾经在一个俱乐部认识了一位女士。
这位女士就是一个追求完美无缺的典型代表。
不论做什么,她都力求做到完美,这导致她不论做什么都不相信别人,都要自己亲力亲为。
比方说,她要在家里开一个小型聚会,都会把每一步都计划得滴水不漏,更不要说让她写报告或发表演讲了,恐怕她一定会准备得筋疲力尽。
由于她的确很花心思,因此只要是她做的事,都是井井有条的,都堪称完美。
然而,她营造的这种完美太过冰冷和机械,感受不到快乐和人情味,没有几个人喜欢。
要求自己保持完美是自我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太过残酷了。
这种自我主义要求人们不仅要表现得跟别人一样好,甚至还要完全超越别人。
按照它的要求,人们做某事的目的是超越别人,并不是取得成功。
完美主义者也和其他人一样,总免不了要犯错误,但他们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接受不了犯错和失败,会因此丧失自信,变得不喜欢自己。
我要告诫他们,不要这样苛刻地对待自己,应该自我放松,学着接受自己犯错,学着对自己保持信心。
哥伦比亚大学的亚瑟·加西教授认为,教育的一项能力就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和认可自己。
同时,他也认为自我认可对教师也很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充满艰辛、满足、希望和痛苦”,如果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做到了解和认可自己。
喜欢别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自爱是否也同样重要呢?
以我之见,这两者有必然联系,一个不喜欢别人的人,也不可能喜欢自己,因为当他对其他人产生憎恨时,正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厌恶。
我曾经提出,人们应该留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正如马里兰州的心理医生里奥·巴特莫所说,人们在晚上睡觉前的独自冥想是学习怎样与自己相处的好办法。
独处是人们与外界交流的基础,能让我们更加客观地透视我们自己。
《圣经》里有句话说“安静时就能知道我就是神灵”,现在来看这句话依然是至理名言。
独处就好像是一股新鲜空气,对我们的心灵很有好处,学习如何与自己独处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与我们好好相处。
假如我们需要依赖于外界或者其他人才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那么也许其他人会将我们当成麻烦,从而不愿与我们相处。
因此,我们的快乐和满足最好能够来自于我们自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可自己、尊重和喜欢自己。
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好处,也能使我们与别人相处得更加愉快。
5.别指望他人感激你的付出
当你帮助了别人,最好不要指望得到感激。
在你帮助他的时候,你已经获得了助人的快乐。
最近,有人警告我说,如果我遇到某个正在生气的人,不出15分钟,他必然会跟我谈论那件令他生气的事情。
后来,我果然碰到了那个人,他果然跟我谈起了那件令他生气的事情。
尽管那件事情发生在11个月以前,但只要他提到那件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生气。
原来,在圣诞节期间,他为手下的34位员工发放了总计一万美元的奖金,却没有一个人对他表示感激。
他抱怨说:“既然是这个结果,我就不发这笔钱了。”
曾经有位圣人说过:“抱怨的人浑身都是有毒物质。”
因为这个原因,我只能对面前这位表示同情了。
他现今60岁了,根据人寿保险公司的测算,这位兄台的寿命大概还有15年。
可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把时间浪费在对过去的事情的耿耿于怀上,我只能再次同情他。
还记得他为什么生气吗?
不是因为是否应该发奖金,也不是因为是不是发多了奖金。
他生气的根本原因是,发了奖金却没有人感激他。
他知道员工为什么不感激他吗?
也许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也许是因为工资待遇太低,也许是因为员工认为圣诞节奖金是他应得的奖励,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员工们不敢表示感激。
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方说,员工的自私和不懂礼貌,总归是有原因的,但我不可能知道确切的原因,我只知道约翰逊博士说过的一句话:“在一般人那里得不到感激,因为感激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指望得到别人的感激,你就犯了错误,你太不了解人性了。
假如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指望得到他的感激吗?
肯定会吧?
那么我告诉你,塞缪尔·莱博维茨在当法官之前,他是一位伟大的律师。
由于他的努力,78位犯人逃脱了电刑的惩罚。
你再猜猜看,这78个犯人中,有多少人向他表示过感激之情?
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不仅没有人登门道谢,甚至都没有人给他寄一张圣诞贺卡。
如果你认为像塞缪尔·莱博维茨这样的普通人不应该被人们感激,那么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耶稣让十个瘫痪在床的人能够站起来走路了,这算不算伟大之举呢?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