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实践(第 3/4 页)
而且,松木的又一大优势在于,全国各地都广泛的分布,采伐起来很方便,成本非常的低廉,随时可以替换。
“每段松木,长一丈,两根即钱一贯又三百。”
黄德彰拿起算盘,开始计算起来,铺就了一里的地,也就是二十根,就差不多耗费二十六贯。
唐时,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n303米,一里合454.\n2米。
当然,这只是材料费,人工什么都没算。
而如果初步估算,一里三十贯,那百里,起码就三千贯。
两根轨木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五尺,也就是1.5米,所有的木轨,都要是这个距离。
而如果在其他地方很难,但军械司,早就有了尺子,一尺的标尺,一寸的,十分之一寸的分,十之一分的厘,差之毫厘的厘。
所以,距离量好,但困难又来了。
如此让其固定呢?马车行驶奔驰时,不会松动?
直接摊在地面,震动一下就松了,即使用了铆钉。
于是,在皇帝的建议下,又在下面铺上枕木,而且,不再用木钉,也就是“榫卯”。
对此,黄德彰提出异议:“陛下,铁钉太过于昂贵,且长久用之,容易松动,榫卯用之,则便宜一些。”
而看到木匠们熟练的使用榫卯,李嘉就放下心,心中也认可起来。
此时此刻,铁定还真的不如榫卯,成本与结构上,都不如。
如今这个时代,铁钉不像现在用机器批量生产,它必须由铁匠一根一根锻,虽然锻造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锻造的周期十分漫长。
而且,还基本上是巨型铁钉,配合木钉使用。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