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 2/3 页)
“子昭,你随耿纯去接应粮草。”赵云澜收敛着怒气安排事宜。
子昭看了眼沈魏,见沈魏很轻地点了下头,领命退出。
赵云澜走到沈魏身边,扶起仍然躬身行礼的沈魏,仔细把沈魏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发现此人完好无缺,这才厉声道:“私自行动,目无军纪。”
“主帅,我方兵弱粮少,若不能探知敌军目的与计划,如何守备?回来的路上,朝廷大军已经开始撤退,所以……这般机会魏实在不忍错失。”沈魏娓娓道来,可忽然发现自己越是逻辑缜密,就事论事,赵云澜的脸色反而越差。于是换了个口吻,温言道:“云澜,我很小心,真的。”
赵云澜那身无形的尖刺,被这么一句话给扒光了,一把抱住沈魏。鼻子尖萦绕着沈魏身上惯有的檀木熏香味,深吸了一口,这才将一直吊着的心归了位,瓮声道:“回来就好。”
沈魏浑身一僵,有些拘谨,略犹豫后还是回抱了赵云澜,轻抚他的背脊低声道:“子昭性子若能像你,那该多好。”
“那臭小子把你当楷模,把我当摆设!”赵云澜放开沈魏,拉着他坐到一旁的矮榻上,顺手倒了杯水递给沈魏。
沈魏浅浅抿了一口正色道:“我估计匈奴没有强取雁门关之意,警告居多,快到冬日了,也是为了囤存物资。”
“王莽这个蠢货,居然在这个节骨眼,降了匈奴的品级,把玺改成章,捅了狼窝了!”
“嗯。虽不知王莽是故意为之还是如何,六十多年的边疆安稳,必然不复存在。而且匈奴向来欺软怕硬,若是雁门关守备不足,难保不会有更大的野心。”沈魏进一步分析。
“那是必然,人性如此,何止匈奴。此外,我父亲传来信息,各地起义军四起,朝廷的部队疲于奔命。”
两人相视一眼,都感慨天下已经是滔天巨浪、沸反盈天。当年沈魏伤势基本复员后,赵云澜便和沈魏去到楚恕之那边,蛰伏了近一年。赵云澜在外称昆仑,而沈魏按赵云澜所言,改名沈巍。好在沈魏此名本来知晓的人就少,王莽更是有意抹掉有关沈魏的一切,赵心慈略作安排就解决了他俩的新身份。
期间赵云澜和沈魏一直带着子昭在身边,为了方便对外说辞,赵云澜直接就认了子昭做义子,子昭则正式拜沈魏为师。而后三年,赵云澜在西南立了些剿匪和击退南蛮的战功,被提拔为从六品的平蛮将军。沈魏隐藏武功一直以军师的身份坐阵军中,外人看沈魏温和有礼,文质彬彬,双手似乎有些隐疾,说是军师不会武功从来没被怀疑过。只是军士们都知道,军师虽然没有军衔,但是将军有点怕军师,有事可以找军师帮忙说项。这期间,沈魏又陆续把近六十六名鬼嵬一一插入军中,成为不为人知的精锐,帮助赵云澜屡建奇功。
三个月前,王莽在匈奴来朝拜时借机收回“匈奴单于玺”,改成了“匈奴单于章”,一字之别引来匈奴铁蹄与弓箭。事发后,赵云澜主动请缨支援,赶到雁门关时,匈奴正在掠夺烧杀,看到增援部队随意抵挡了下,就带着掠夺的粮食财物撤退了。赵云澜奔袭而来乃是强弩之末,不便追击,就先驻扎下来修整。大半个月后,朝廷大军姗姗来迟,大军本身粮草准备不足,赵云澜看自己得不到补给,只能让沈魏去筹谋粮草一事。
两人想到目前的情势,都沉默了下来。赵云澜看了眼沈魏,换了话题:“你这次筹粮追踪,腰上的旧伤,有没有复发?”
“还好。”沈魏回之一笑。
“还好就是有。”赵云澜截过话头,无奈道:“一会叫林静过来给你看看?”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