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大宋朝的宏观调控产业搭建(第一更)(第 3/4 页)
这种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雏形,通过宏观调控,使得释放到民间的货币健康地流动起来,拉动产业的搭建。
其实赵宁在他的《国富论》里有写到过相关的案例和模式。
但是吧,书本是书本,实际案例是实际案例。
到现在为止,都还有许多官员只背下来了《国富论》,却无法与实际案例融会贯通。
但秦桧却已经深刻理解。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当然,将江东纺织厂的布匹和丝绸卖出海,利润会更高。”
赵宁想了想说道:“按照你的说法,若是要开采出50万亩田,朝廷每年要补50万贯出去?
“是的,三年补150万贯,但是50万亩桑田可以产出4亿株桑苗,卖出80亿文,收桑农的税能收到8亿文,收养蚕人的税至少也能收到这个数,收纺织厂的税至少10亿文,收布品铺至少10亿文,这条产线若是搭起来,三年收税能收36万贯,平均每年12万贯。”
赵宁点了点头。
不过这里面有一些地方是有落差的,例如桑农不会全部把桑苗卖掉,会继续种植。
不过这并不冲突,继续种,桑农卖桑叶,也要交税。
秦桧继续说道:“成熟的桑树至少能供养10年,每年都会增产,每年所收税只会比12万贯更高,10年至少能收120万贯,加上前三年的36万贯,一共至少能收156万贯。”
也就是说,按照秦桧的这套方式,回本周期是13年。
按照国家大战略的时间维度来看,13年回本,算是正常的投入。
毕竟能够拉动那么大的产业起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一旦这个产业链上的人有了收入,他们还会去消费其他的商品,例如茶叶。
如果赵宁把大理拿下来,每年从大理运输500万斤茶叶到中原来卖,就会有更多的人买得起茶叶,这也是在增加朝廷的收入。
所以,在产业链盈利平衡的基础上,这样做,目前来看,是非常有效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