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大宋朝的宏观调控产业搭建(第一更)(第 2/4 页)
秦桧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急。
“对于张九成提的《河东官道交钞俸禄》你怎么看?”
“这是好事。”秦桧故作思考后才回答,“这是劫富济贫,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东南的改稻为桑要加快步伐了,否则一旦过量的交钞发行下去,而商品不足,会导致物价飞涨。”
“你提的这一点,朕最近也在考虑。”
“臣斗胆直言,此事已经关乎到国本,不可再拖延,当立刻行事。”
“那你觉得朕该如何做?”
“臣愿意亲自前往江东,先主持江宁府相关事宜。”
“你如何主持?”赵宁问道,“此事牵涉到无数农民的生计,桑树的幼苗成长期一般在三年,如果让老百姓将稻田改成桑田,前几年,没有产出,也卖不了钱,他们吃什么?”
秦桧说道:“给鼓励费,划出片区,让一部分百姓将稻田改成桑园,种植苎麻,或者茶叶,江东一亩田一年的收成大约在三石,按照江东的粮价每一亩田补偿一贯,直到三年后桑树开始有产出,只要桑树成熟,卖的钱肯定比水稻要多,这样农民是愿意的。”
“那需要补偿多少钱?”赵宁面色平静地问道。
“臣有了解过,一亩田可以种植大约800株,等过了过了幼苗期,一株桑苗能卖到20文钱,也就是一亩的桑苗能卖到16贯,若是有三一(三分之一)坏死,则还能有10贯的收入,三年10贯,每年大约3贯,这至少是种粮食的一倍。”
秦桧脑瓜子转得飞快。
显然,关于改稻为桑,秦桧早已做足了准备工作,就在等这一天。
秦桧补充道:“如果桑农能想办法在每亩田多种一些,收成会更大。”
多种一些肯定是有办法的,只要有利润可图,便有人会想办法提升产量。
秦桧继续说道:“桑农收入翻倍,桑树增多,养蚕人增多,纺织厂增多,朝廷通过印交钞到民间,民工们购买更多的衣衫,民工们的钱流入到布品铺,顺着流入纺织厂、养蚕人、桑农那里,这是一条多方都可以获利的利益线。”
赵宁不由得感慨,秦桧实在是太聪明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