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征河东(三)(第 2/4 页)
哪怕定州拿不下,也收些利市。
哼哼,听说后路被断,这黑厮难保不会军心大乱,还打个屁,说不定直接就散摊子了。
罢了罢了。
李弘规感觉跟自家大帅计较这多纯粹是自寻烦恼,爷爷只管领兵过去,怎么打,全在自己。
王镕乐了片刻,又有点怂。道:“需多少兵?定州军不会过来闹事吧?”
要说也不怪咱王教主心虚,毕竟老吃卢龙的亏。更准确地讲,近年来成德兵自己就没打过一场像样的仗,不论是对梁军,还是对辽军。而且李弘规拼刀子的手艺也就那样,王教主还记得上次的窘况呢。
他奶奶地,人家还没冲到面前自己就跑散了。
如今的成德就这么个德行,你让王教主怎么放心。
这把要是再玩脱了,又得赔多少钱。
想到这里,王大帅弱弱地说了一句:“要不,等等再看?”
李弘规非常无语,目光向梁公儒去瞧。
这老小子也惦记还在东京留学的儿子,梁公儒想一想,土门关那地方易守难攻,多派点人,应该不至于守不住。不至于吧?遂道:“可发兵五千守土门关。”实在是那关城也就不大,放不下太多兵,不然,他就想说派个一万人了。补了一句,“多携粮草可也。”
李弘规闻言,就知这厮胆怂了,又拿眼角去看边上的王德明。
王德明其实就是张文礼张将军。这两年入他了王镕法眼,拜得大帅做干爹,改名王德明。
早前这厮是李匡筹的兵,在昌平一战降了刘仁恭。那阵子老刘缺人,这厮积极进步,渐渐混出了一点名堂。刘守文取义昌,他随征立了点功劳。当时刘家父子有点膨胀,义昌新附,老刘又惦记打魏博,就把长子叫回幽州研究工作。
你想义昌也是老河朔的底子,刘守文不在,一般降兵降将能不搞事?
清池城里有些义昌老兵果然就想鼓噪作乱。要说张文礼是跟着刘守文过来的,跟这帮丘八本不是一路,但是张将军不是凡人呐,感觉是个机会,居然异想天开就跟这帮杀才搞勾连。
造反是个高风险的活,义昌老兵很懂,也都愿意这厮挑头背锅。人家想得很清楚,张文礼是个外来户,事成了,也得靠本地人抬举,什么好处敢不给?败了么,呵呵,将他往前一推顶缸,弟兄们继续当兵吃粮,皆大欢喜。
叵耐刘守文有些干将,这边刚开始闹,火还没烧大就被一盆水浇灭了。
张文礼这厮只好跑到成德躲灾,如此苦熬多年,总算冒出点头。王德明将军深知自己根基浅薄,哪怕拜了爸爸,也得抱紧李弘规等老将的大腿。见李弘规看他,便抖擞精神道:“义武区区万余牙兵,若郑贼领兵人多,则镇中空虚。
若领兵人少,则自身危殆。
彼兵势已分,不若发兵二……
感觉李弘规仍不满意,又改口试探:“三……
见李弘规总算微微点头,王德明便道:“出兵三万,一万断郑贼后路,二万伺机而动。或击郑贼之尾,或击易定。郑贼离镇,军中无主,彼主力又被堵在山中,嘿嘿,击东击西,全在我军。”
李弘规很满意这厮的表现,捋须而笑。
主位的王教主却似乎面带愁容。
王德明见了,脑筋转一转,又道:“父王。不战则已,战则需狮子搏兔。何况,方今风云变幻,河东换帅牵动南北西东,我镇亦须早做打算。若当真辽王取了河东,与我是祸非福啊。”
王镕想想也有道理,便对李弘规道:“如此,发兵三万。”又觉很不踏实,改口道,“聚兵三万,不,四万。二万去土门关看看,二万留在镇州,万一义武兵来闹,也好有个应对。”说完还是虚,道,“幽州兵不会过来助拳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