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山北,山北(一)(第 2/4 页)
他老张只是手黑,李老三是心黑。
冯道看看躲不过去,想了想,道:“张公,我非武人,于军旅之事不便置喙。不如我讲两件李司马有关之事,张公看是否有用。”
“你讲。”张德心中烦乱,端坐榻上,作洗耳恭听状。
冯道抬头略作思索,道:“光化二年大军入塞,李司马本意并不赞成。”
“哦?”
光化二年入塞,就是大李子趁刘仁恭南征入塞那一次。张德颇觉诧异,那一战,堪称精彩。一战全取幽州,彻底打开了局面。张德记得,当时军议决定南下时,李老三是积极配合的。怎么说不赞成?
冯道曰:“彼时刘仁恭南征,辽王欲借机南下,然李司马说,刘帅威望正高,有十万大军在手,情况不明,贸然南下过于行险。且朱全忠大势已成,占了卢龙,便须与其正面周旋。叵耐河北无险可守,瀛、莫等钱粮重地紧邻魏博,十分被动。此时取幽州,是自讨苦吃。
又云,营州亦有沃野千里,矿藏丰富,四方没有强敌,不如全力先灭契丹,收其部众,再征渤海,经营辽东,而后可西征统合草原。塞内各镇任他互相厮杀,只会愈发虚弱,短则十年,必有可乘之机。
我军收拢流民,镇服四夷,厚植根本,待塞内疲惫,提雄师席卷南北可也。此所谓欲速则不达,后发却可先至。”
张德闻言,这确实像是出自李三之口。张德亲历其事,取卢龙看似顺利,实则十分侥幸。顺利拿下渝关守捉是侥幸,取蓟城是侥幸加行险,刘仁恭在魏博大败则完全是老天爷帮忙,否则可就尴尬透了。且如今也确实陷入此种困局,看起来地广兵多,其实麻烦更多。他为啥没有派斥候跑扶余天天盯着契丹人,不就是不想太刺激对方么。
“此话我未曾听过,你如何得知?”张德疑惑道。
冯道说:“为南下之事,李公与李司马曾在家中多有争论。此乃我在司马府上碰巧听到。”
张德道:“李公怎么说?”
冯道摇摇头道:“我只听了一半便被赶走,李公所言非我所知。”
“嗯。这是一件,还有一件呢?”
“哦。俺记错了,只这一件。没了。”
“没了?”郑守义那老屠子就一直不喜酸丁,张德发现自己对眼前这个小滑头也有些上火。才说有两件事,定有两件事要说,而且,李大说了什么这小子肯定也都知道。奈何这小子咬死不说,张将军也没办法,谁让人家是李老三的内弟呢。张德将这酸丁的话反复咀嚼数次,不确定道:“你是说,李司马主张全力先灭契丹?我怎不知他说过。”
冯道没有正面回答,却似乎又想到什么,道:“我在李司马身边,常见他看着塞北舆图发呆。有次我问看什么,李司马曰,守在四疆不如守在四夷,西北、东北是中原两大祸患,不可不掌握手中。方今西北草原一盘散沙,暂不足为虑,但契丹有雄主,不可使其成事。我说,契丹躲在扶余苟延残喘,不必忧虑吧?李司马说,防微杜渐,何必亡羊补牢。”
张德试探着问道:“你是说,李司马此刻会想借机剿灭契丹?”
如此突兀的一句话,冯道似乎全无准备,一摊手道:“张公,此非我所知。”
张哥挠挠头,感觉满头长包。
辽王信他重他,给他这个机会,结果玩砸了。
张德强压着心中的郁闷,尽量平复心情,以便能够准确分析局面。
首先还是敌情不明。
燕城、柳城,粮食丰足、器具充盈,王铎虽声名不显,却是个老军,死人堆里爬出的,并非饭桶,秃头蛮拿头打么?再说,就算不计代价拼下一城两城又如何?卢龙雄兵主力不损,难道不会报复?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