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西南难道不能再大点?(第 3/4 页)
杨廷和已经致仕了,他的离世对中枢官员变动的影响倒很小,但同样不容小觑。
杨博说着说着就留意这位皇长子的表情,只见他听得极认真。
随后朱厚熜下旨让他和伍文定一起剿抚叛军,沐绍勋可以带正规军了,又分兵夹击攻破了最初叛乱的安铨的数道防线,这才击溃了叛军主力。
“……督台谬赞了。下官也是刚刚才知道陛下要我任昆明知县,当真没什么专门嘱咐……”
沐绍勋心神不定,他始终想不透陛下为什么要派那么年幼的皇长子远赴云南。若说给些恩荣,让皇长子一路送出京城也足够隆重了吧?
更何况,镇守太监那边先传过来的话是:皇长子要在黔国公府盘桓一段日子。
沐绍勋没有言语。
一开始的沐英在云南手握军政大权,节制文武官员。但他相当自觉,不仅主动请求质子,还请求派遣藩王镇守。
念旨意的沈柏冒出冷汗,怪不得有封条。当然了,就算没有,张佐和黄锦都叮嘱过他,他也不敢先擅自查看密旨。
伍文定知道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因此开口道:“嘉靖六年,陛下御驾亲征凯旋还朝。其时寻甸府土司安铨叛乱,王师首战先败。后武定军民府土酋凤朝文也举兵,陛下命我署兵部尚书衔来滇。其时滇南大乱,若非国公当机立断,督率各军出击。我随后到了云南,哪里能那么轻易剿抚?”
沐绍勋闻言苦笑:“邵督台,这也是规矩。”
迎到了黔国公府之内后,沈柏就拜见了黔国公夫人,请她与一同来此的内臣、侍女带着朱载垺去了后宅。
沐绍勋皱眉不语。
沐绍勋也不由得多看了杨博两眼。
他当然看得出来海师设在广东是为了交趾。
说罢从盒子里拿起那个册子郑重地递给沐绍勋:“咱家先去殿下那边了,三位一同参详。”
果然不只是来送杨一清归葬。
整个平叛的过程里,沐绍勋率部斩首近三千级、招降两万余。所以,他懂得伍文定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几年里,先把云南诸土司和外滇的问题解决,将来是可以参与到交趾大事的。
朱载垺在汤绍宗、杨博、沈柏等人的陪伴下来到了黔国公府,伍文定和云南镇守太监及诸官自然一同到来。
二十七的沐绍勋有过两个儿子,都早夭了。如今这第三子长到了四岁,但按照黔国公府一贯的做法,还是要送去京里的。当然了,如今的新规矩,说是去禁宫中的中圆殿上学,陛下还会亲自教。
且走且停,前面抬灵的又要歇一歇脚换一批人了。
“若是有其他军务事,何不会同都司、镇守太监一同商议?”
“……当真没有。”杨博很认真地回答,“下官末学后进,还请督台不吝指教。”
跪在地上的岳旺心头剧震,但立刻磕头说道:“奴婢领旨。”
虽然他贵为皇子,一路上当然都是最轻松的。但山高路远,他竟没有埋怨苦累。
至于灵璧伯?不熟悉……
但沐绍勋只觉得压力很大。
随后,沐家依靠威望更重要的一件事:安抚诸夷,也渐渐有镇守太监和文官参与。土官的袭封、周边上贡朝贡等事,黔国公也不再是主要角色,更多时候是充当个润滑剂。
“……臣遵旨。”杨博心里嘀咕:这事离京前说不就行了?难道是与那经略西南的方略有关?
“第四件事,世臣,让载垺在你家住上一段时日。你有一身本事,也当自家子辈一样代朕教一教。让小一辈好好处一处,回头与朝辅一同回京城,路上也有伴。”
“圣旨到!皇长子殿下、灵璧伯汤绍宗、御书房伴读学士杨伴读、司礼监随堂太监沈柏接旨!”
这也算大明天子的恩威第一次以皇长子到来的形势普照云南,官民都在谈论皇长子以及御书房伴读学士是怎样的人。
新法和新学,对于云南这样的边陲之地注定影响是更小的。
随后,他又等着诸人寒暄客套完,这才清了清嗓子说道:“黔国公、云南总督伍文定、御书房伴读学士杨博、云南镇守太监岳旺接旨,请其他人等先各回有司办差。”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