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1132【女子科举?】(第 3/4 页)
朱熹的儿媳、侄女、女儿,愿意守寡的守寡,愿意改嫁的改嫁。全凭自愿。
至于什么扒灰、宿尼,如果真要有那些事,早就成爆炸性新闻了,还用得着攒起来被人弹劾才曝光?
更何况,面对政敌的攻讦,朱熹并非传说中的默认,而是心灰意冷:“既然朝廷认为那些污蔑是真的,那我被罢官流放也没什么好怨恨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给两宋那帮骄奢淫逸的士人设计的牢笼,最后却变成压迫弱势群体的工具。
一个省参议的妻子问:“女子也能科举吗?”
“不能吧?”一个府曹掾的妻子说。
沈有容看向文小妹、李清照等人:“朝廷有禁止女子科举吗?”
所有人都迷糊了。
文小妹也皱眉苦思:“似无禁令。”
李清照说:“科举进考场要搜检,还会脱光了衣服检查是否夹带。搜检官差,皆为男子,女子怎过那关?女子若要科举,就须专门安排女差来搜检。”
众人恍然。
朝廷确实没有禁止女子科举,但实际执行起来,女子根本无法进考场。
你想进去也行,脱光了被一群男人检查即可。
戏文里的女状元根本不可能出现,你女扮男装的技术再好,进考场前终究是要脱光的。
原安南太后杜氏猛地来一句:“听说神童试查得不严。”
李清照唯恐天下不乱,拍手笑道:“对啊。你这女郎才十岁,可以去考神童试。”
神童试,又叫童子科,最初源于汉代。
各朝规定的年龄不同,即便在同一朝代也不同。初唐时要求十岁以下,后来又放宽到十二岁。五代时变成十三岁,宋朝甚至十五岁都可以。
大明是朱国祥恢复神童试的,年龄定在十三岁及以下。
具体流程如下:县试、府试的时候,十三岁以下孩童,可以跟着报名参加,给他们在考场安排一片区域。两场神童试过关,就送去京城由太学校长考核。如果过关了,就安排在太学预科班读书,然后直接升入太学内舍。
大考之年,不设神童试,也就是三年考两届的意思。
每一届通过太学考的神童,基本不会超过五个,有时甚至只录取一两个。
大明恢复神童试已有二十年,真正过关的神童总数还不到80人。
这七十多个神童,其中有一半还没有长大,却已出了3个一榜、8个二榜、15个三榜。还有几个严重偏科,做了翰林院、工部、户部、兵部等衙门的伎术官。
当然,也有学废了的,年龄太小承受不住压力。
夜晚,官员和家眷们离去。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