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屈原(第 2/4 页)
“呵呵,公子非常人也,不过,看公子言语神色,不似作伪。公子愿意再听这故事么?”
“善!愿闻其详,不过有劳宋先生了。”殊不知,此时袁术已经掉进宋忠“温柔的陷阱”。
随后,宋忠将屈原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故事都给袁术将出来,直到故事结尾,袁术这才“体会”到,宋忠的意思是说袁术傲慢,他们那些荆州名士都看不懂的东西都是出自他袁术之手,而他袁术却不愿意与这些人理论,所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了。不过,袁术这样想还真误会宋忠了,宋忠不过是有感而发而已。
当下袁术回应宋忠道:
“请恕小子狂妄,先生,小子倒是非常赞同屈大夫的思想。我觉得,只要有这个想法的人,都很了不起,不管他虚荣也好,让人恶心的傲慢也好,他能有这种想法,就值得称赞。毕竟能意识到‘醉’和‘醒’,不管他认识的深度怎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这种‘醒’,可能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的,而且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加上理性的分析,进而得到身边事物的本质,而不被它们的表像迷惑。或许那些‘醒’着的人,都是些追求事物本质的人…不在意外在,只追求内在原始和本质的那一点。所以很容易发现身边的事物到底是怎么会事。因此比起身边那些被表面迷惑的人来说,他们看的更深更透,有一个超越常人的视界。”
袁术这话是在网上看到过,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当时理解了下来,并且非常赞同那个观点。现在遇到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就这样答了上来,而宋忠一下没有完全体会这个意境,毕竟,这不是一个常人的思维方式,一下怔住了……袁术侃侃而谈,继续道:
“还有一种可能性,真正‘醒’的人,或许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原则,而且都有颗孤傲却不被羁绊的心,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他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用牺牲生命的代价来维护它…那些没有立场,没有原则的人,在他的眼里,难道不是一群‘醉’的人么……”
额,这……宋忠有点跟不上袁术的节奏了,可是这还没有结束,袁术有些激动起来,由于情感的激荡,触发了袁术那感概的情怀,不觉记起曾经朗诵过的一篇文章,轻轻吟诵起来:
“沧海桑田,世事境迁,时光终会带走我们的血肉之躯,我们的泪与笑。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趋炎附势,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身躯消损,但他们的品格将永远被人铭记,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度永垂不朽。
在黑暗的官场中,唯有你还清醒。当所有的人梦想着金榜题名之时,而你却携一缕菊花的清香,去寻找世外桃源。官场的黑暗,你早已厌倦,你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种豆南山下’。那时的你虽然在官场中奔波,却也只是‘心为形役’,你顾念着田园的荒芜,终于带月而归。‘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回家路上的你是多么闲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回家的生活又是多么的怡然自得。你就是你,你不必去追随别人在官场中点头哈腰,你也不会有那副奴颜婢膝的媚骨。当众人皆沉迷于官场的灯红酒绿之时,你却坚持你的信念,守护你的气节。你对得起你自己的良心。你的清醒,让你流芳百世,为世人所赞扬。
你一个人站在汨罗江头,眼中满是对大好河山的心疼。你纵身一跃,那是一种坚决。我闻到了你心中兰芝的清香。你热爱你的祖国,但却恨这个国家的软弱,看看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蚕食,你心中的痛,又有谁能与你分担。你是清高的,也许死是一种解脱。而你的心将永远留在这一片土地。你的英雄气节,令人赞叹。当众人都醉心于繁华世界,你却独自立在风口任凭狂风吹打,你的脸上依然带着坚定,屈原,你的清醒,让你被后人所铭记,你的气节将永远被敬仰。
世事如何,你坚持你的信念。你不需要任何做作与虚假,也不用屈服于权威,更不要随波逐流。你需要的只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度。”
袁术越说越激动,完全沉醉到演讲的境界中去了,完全没有顾忌这是在哪里,朗诵完毕,心中依然激荡不平,良久,恢复过来,回头看看宋忠,不觉大吃一惊,众人都站在了身后……
“小子失态了。打扰各位先生治学。罪过罪过……”一边忙不迭行礼。
“公子意境非常人能及也,宋忠佩服。只是宋忠尚有些不解之处,希望来日能去书院听公子讲解。还请到时候公子不要嫌弃。”一脸真诚,让袁术看着都感动。殊不知,袁术的这一番演讲,唤起了宋忠的灵魂,后来终于跑到书院治学,受到张机等人的熏陶,最后避开官场,在书院中潜心治学。
“公子非常人可比,阵法极其精妙,两日研究,却始终不能破阵。每每老朽寻找破阵之法,却都能被郭贤弟轻松破去,其实也并不是多么高超的手法,只是阵法的不断变化,多种多样,数不胜数。他日公子找到破阵之法,一定告诉庞某。”说着,恭谦施礼。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