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科举取才之法(第 4/4 页)
若涿州十五人乃皆是千里挑一之才,那我君子营众人,为巨鹿整郡万里挑一。
公佑先生,又岂可轻我君子营?”
简雍被斥的哑口无言,能言善辩的简雍嘴巴张了几张,说不出来话。
简雍看向刘备,刘备低头不言,就提拔涿州士子个一官半职,就这么点事,刘备就干不了?非得听一娃娃的?简雍气闷,索性一甩袖子,叹了口气,闭上了嘴巴,一句话不打算说了。
气氛沉默了,四下安安静静。
良久,刘备苦笑一声,叹气,“唉,羲儿,那你说咋办?某总觉着,人远道而来,不给封官,不是回事儿。”
李孟羲平静的看着刘备,说到,“如某若说,某也好,玄德公也好,乃至公佑与关将军也好,我等先说有无识人之能,纵有识人之能,识不得十数人,数十人,乃是数百人。
再者,纵是能识众人所长,纵是依其所长授予官职,纵是我等任人公正,然,众人必多有不服。
为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世间智者明者毕竟少数,不智不明者乃多数也。”
“玄德公问我,该是如何。此中,识人难,用人难,使众人皆心服之任人之法,更难,用涿州士子,于君子营众士不公,难,不用涿州士子,怠慢来投,难,两方皆用,此时我军万象尹始,空闲官职多矣,封官易事,可待日后,又该如何?来一人,便要封官,来一日,便要封官,此法岂可长久?此亦是难。”
李孟羲剖析了种种艰难,刘备听得眉头紧皱,愁眉不展。
看简雍,简雍脸色也稍缓。
之后,李孟羲面带笑意,目视愁眉不展的刘备,幽幽道,“玄德公,可还记得,数月以前,我俩初见之时,当时某所言之【科举】之法,你可还记得?”
“科举……”刘备呢喃,“这科举乃是……何意?”
刘备迷茫了。
李孟羲一看刘备迷茫的眼神,顿时心说,日,你给忘了是吧。
整理了下思路,李孟羲道,“所谓科举,乃是,以试取人之法也。”
“何为以试取人,欲取人才,例,若欲取司法人才,便出司法之题于卷,使众人答之,而后,据所答,择其中优异者。再若,若欲取兵略之士,出兵法韬略之题于卷,使数百之众共答之,而后,据所答,择其优异者。
依此之法,无论兵政法刑之人才,无论其出身高下,无论其家门渊源,只凭才干取之,唯才是举!”
说着,李孟羲灵感突来,“另有!除士人可科举取士,亦可武试,试弓马力道枪刀等艺,若为悍勇之士,便自然脱颖而出。”
“再有,诸如巧匠、医师、相马士等奇人,亦可出试试之。”
“非查访,非举荐,非孝廉,以试取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此便为,科举。
之前所提诸难,不能识人,能识人不能识众多,识众多不能尽识人,尽识人难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分官职,却不能使众人共服。
此种种艰难,只用科举一法,便可尽解。科举题试之法,不必有识人之能,诸试一出,懂法者法题优异,懂兵书者兵书优异,勇武者着弓马优异,诸般人才优长尽显,其能尽展。”
说罢,在刘备关羽简雍皆目露沉思之时,李孟羲对简雍道,“涿州来人,十五士子,对其安排,某欲用科举之法试之。
若是,涿州士子当真才高出众,能笔试胜过了我君子营数百,那便让他为数百士人之首,又何妨?
但若才不足,智不拔众,不堪为用者,那我巨鹿,虽是缺人,可无一官可轻赏,便只能以民卒待之。”
目视简雍,还有刘备,还有下方关羽,李孟羲问,“公佑先生,玄德公,关将军,三位以为,此法如何?”
“好!”关羽抚掌赞叹。
“甚好!公正不偏也!”刘备笑了。
“便如此!”简雍神色振奋。
毫无疑问,李孟羲的唯才是举的科举法,对涿州来的士子是最公平最有利的,本来,涿州士子就来的晚,简雍都不寄希望于高官重位,毕竟来的晚,比其他人资历浅薄的多。
可科举之法,不论资历,不论出身,唯才是举,那若是真有才能,便能得高官重位。而若是,才不如人,那才不如人还想得官,就算给他官,谁服?谁也不服。让简雍来看,简雍也不服。
于夜,李孟羲与众人商定了科举取才之法,准备待明日便着手准备相关事宜。
这只是寻常的一夜,巨大的划时代变革,便从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