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六百八十四章 印刷术的前置技术(第 3/4 页)

    除了字模,活字印刷术配套的另一个关键是排字系统,既,一套如何快速有效的将大量文字排列出所需内容的方法。

    这需要建立一个文字系统,以使能轻易找到所需字模,还有,一个个小方块字模要排成整齐的行竖,自然也需要特定的框架工具。

    用字模印出字倒简单的很,可是高效高质量的运用活字印刷术,却并不简单。

    匠人们各自忙碌去了,准备开始着手制作第一批字版,李孟羲此时则在想一件事,有关字体的问题。

    已经决定在军中大规模推广简化文字了,因简体字辩识和学习简单的多少,有助于提高文字普及效率。

    那么既然已经决定在军中普及简化字体了,那与之配套的,印刷术,书籍,也自然最好是简体字。

    问题在于,军中不仅是有大量文盲,随后势力扩大,还会有很多读书人。

    那么,读书识字的人用繁体字,义军却用简体字,这两者能不能容入一个系统,又或者,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交流和文字政令的混乱。

    认真想了想,似乎,只能能写繁体字,也就能认得简体字,也就是说,交流其实障碍不大。

    再有,谁势大谁是少数,要是义军十几万几十万,乃是日后百万千万文盲,都学会了简体字,都用简体字,那反而,大汉用繁体字的读书人,才反而是少数,反而是非主流。

    简体字不是问题。

    除了字体,还有一处,就是如果用纸张印刷书籍了,那到底是按惯例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竖着印,还是从上到下印?

    针对此一问题,李孟羲觉得,有必要革新书写方式了。

    纸张与竹简这两种不同的书写材质本身就决定了这两者不能相容。

    竹简时代,为什么字从上往下写,看的时候从右往左看?这是竹简本身特点决定了。

    竹简一根根竖长,所以只能方便从上往下写,而根据竹简的体积和人写手的姿势,竹简卷起来是一大捆,大多数人写字普遍用右手,竹简打开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向左抻开,要么向右抻开,向右抻开,卷起的一部分竹简在左,这样,从右向左,手一直放在平的地方。

    而竹简若从左向右,那么右手就得被竹简支起来,而竹简一卷很长,要是矮几够长还无所谓,而要是地方不够长,手被担着,写着很别扭。

    所以,从上往下,从左到右,这是竹简最舒服最高效的书写方式。

    而纸呢?一张纸,如果是竖着从右往左写,那么右肘就得不停的抬着避免和墨迹触碰,写起字来很不舒服。

    除去左右,在纸上写字,横着写快还是竖着写快?毫无疑问,横着。

    横着写字,胳膊肘可以定在一点,手和笔只要以手肘稍微转动一下就能往下写,连续性很强。

    而要是从上往下,写不两个字,就得动一下手肘,就得停一下。

    只此处一个写作习惯的区别,横着写比竖着写快了好几成。

    全天下都选择横着写的话,意味着,所有的书写工作效率都提高好几成,意味着知识产出效率提高了好几成,这一点,事关重大。

    还有,横着写天然适合写一些长的数学的公式计算,天然的适合科学。

    而若竖着,一个加减乘除写了一长条,看半天看不明白。

    所以,当造纸术开始成熟,当纸开始大规模生产,当印刷术开始普及,从这时开始,直接把书写方式直接改了吧。

    若说天下人习惯了,若说从来如此为何要改,天下人还习惯了没有印刷术呢,从来如此,便就对吗?古代两千年都是从上往下写,便就对吗?古代两千年之久,科学蒙昧于角落里,不追究究竟,循规蹈矩,便就对吗?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晋末长剑 全世界的醋都被你吃了 北齐怪谈 诸事皆宜百无禁忌 折尽春风 小老板 万历明君 斗罗大陆续史莱克七怪成神之路 沉溺 三国之开局诛杀大耳贼 世子妃 风声 谍影:命令与征服 秘密部队之龙焱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重生之民国元帅 红楼琏二爷 我家娘子,不对劲 斗罗之墨竹剑 大清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