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半成熟的造纸工艺(第 3/4 页)
关羽叮叮当当对着铁封敲了几下,嗤——铁封砸开,高温蒸汽立刻飙射而出,一道白汽直往上飙。
每次开锅都是这般惊心动魄。
又片刻之后,待蒸汽泄完,关羽将剩下的铁封全部凿开。
李孟羲走了过来,关羽回头道,“羲儿,锅要坏了。”
李孟羲凑上来看,他看到高压锅的锅盖边缘可能因为是因为砸的次数太多的缘故,被砸裂了。
这可能跟密封开封方式有关系,高压锅密封的时候,要用熔融的铁浇锅沿一圈,然后拿着锤子叮叮当当的狠砸,这个过程其实等同于焊接,用融铁把锅盖和锅悍到了一起。
整个技术过程,从封铁到开封,都得用锤子,操作都十分暴力,现在锅盖砸坏了,在意料之中。
李孟羲算了一下,这个高压锅从制造出来到现在,使用天数还不到十天,使用次数还不到十次,这就坏了,使用寿命实在太短。
李孟羲花了数秒时间想了一下改进方法,既然锅盖容易被砸坏,那简单啊,把锅盖做的厚一点,一指厚不够做两指厚,两指不够做三指厚,三指不够就做四指,如果还不够结实,那换上钢,用灌钢法,用夹钢锅盖,用包钢锅盖,再把锅盖做成龟壳一样拱形,这样,够结实了吧,能用一年都坏不了了吧。
敢情,李孟羲对高压锅的技术改进思路就只死命的改锅盖而已,只盯着锅盖改,而丝毫不去优化整体结构,比如换一种密封方法之类的。
可能,锅盖好改,密封技术太难了。
——
新一锅纸浆煮好,李孟羲和关羽围着锅看了半天,关羽一本正经道,“这纸浆煮的还好。”
李孟羲也是,一本正经点了点头,“嗯,煮的很好。”
好笑的就在这里,关羽也好,李孟羲也好,他们两个接触造纸才几天啊,他们两人的眼力和经验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一眼看出纸浆的好坏。
两个不懂的人,一本正经模样,岂不好笑。
昨日经测试,试出唯柳木炭与灯草炭吸色效果最好,李孟羲将早备好的两种炭拿过来,然后用粗麻布将炭包了,然后坠上石头,沉入锅底。
用麻布包木炭,并绑上石头使沉底的方法,便是李孟羲又想出的改进之法。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