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半成熟的造纸工艺(第 2/4 页)
然后,李孟羲就对木头旮瘩兴趣了了了,丢一边不玩了。
其实,一个木盆,一盆水,一些麻线团,一个有孔洞的木头旮瘩,这些道具虽然简单,但已完全可以模拟炭吸附色素的过程,如果李孟羲是要研究出活性炭更深的奥秘,他应该对木头旮瘩认真研究起来的,而不是将之看成一个无聊玩具,随手丢掉。
可能,正如李孟羲对他自己的审视那样,李孟羲觉得他自己缺乏了想象力,也没有对世间万物足够的好奇心,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来进行科学探究。
也正是如此,近段时间做了一堆测试的,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而是为了技术,只是为了功利,而并不是想探究未知。
没有李孟羲在那里哐当哐当的晃盆子,屋子里安静了下来,一段时间后,李孟羲喊看竹简看的入迷的关羽,他喊,“关将军,柴烧完了!”
闻声,关羽抬头瞅了一眼,关羽瞅见,高压锅下边的柴早烧干净了,关羽再瞅了了一眼旁边无所事事的李孟羲,关羽心说,既然闲着不会帮忙添下柴,非要喊某?
放下竹简,关羽道,“不煮了,兴许够时候了。”
纸浆煮了快一个上午了,应该够时候了。
有一个问题,高压锅的效率是非常霸道的,普通锅煮浆得一天两天,高压锅能很快就煮完,那么,大概多久能煮好一锅浆?从开始加热计算,多久纸浆能刚好煮好?
假设说两个小时就把纸浆煮好了,那就没必要煮一个上午了,因为煮的久太废柴,染料消耗是造纸过程中的主要成本之一,能精确控制好加热时间,能将染料成本降低好几倍。
要弄清楚加热长度多少恰到好处,这个问题好解决,依然是测试。
第一次,只加热半个小时,然后开锅,看纸浆煮好没有。
第二次,再弄一锅,这次煮上一个小时再开锅,然后检查纸浆煮好没有。
第三次一个半小时,第四次两个小时。
就这样,多次测试,时间累次增加,最终能确定出精确的加热时间,时间误差不超过半个小时。
测试的方法就是如此,可李孟羲没时间试,他也认为没必要试。
因为现在还不是大规模生产,日后弄一个超巨大的铁锅用来生产纸浆的时候,到那时精确控制加热时间才有意义。
要开锅了,关羽拿着锤子小凿子过去要砸铁封,李孟羲见状跑的远远的躲着。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