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铁钉营旗(第 3/4 页)
李孟羲对力士营战旗构思已经考虑完整了,力士营最高营旗,用一杆带火把架的四面硬旗。
之下,千人队百人队的标识旗,再做其他安排。
另,关于旗杆。
旗杆长短粗细没可深究的地方,但在旗杆柄部,柄尾部分。
李孟羲早想过,分地面情况不同,若是平地,则旗杆底部是平的好,平对平,旗杆放到地上很稳,手稍微扶着就行;但若是在冰雪地面,参考防滑鞋,防滑鞋底部有钉子,可以钉在冰雪上,同理,旗杆柄尾也可以钳一个钉子,这样,在冰雪天气或是烂泥地里,旗杆可以狠刺在地上立起,此种情况,尖杆比平杆好;又有,若是山地作战,乱石丛生,旗杆依然尖的好,方便插进石缝里。
那么,平杆有平杆的好处,尖杆有尖杆的好处,那有无集两者之长而摒弃两者之短方桉,有,李孟羲早前已把相关构思整理妥当并记在了兵法之中。
办法是,把旗杆柄部,先削成一个既平又尖的圆台体,所谓圆台体,既,把圆锥截去上面一截所剩结构。
这样一个底部是平的,但是底部也缩小了的结构,遇到山地作战时,底部是锥形的,比较尖细,可以比较容易的插入岩石堆中。
当遇到平地时,底部因为也是平的,放地上能稳当,容易扶着。
再把底部埋上一根钉子,钉子露头不多,只三五毫米的一个小尖就够了,如果钉子太长,旗杆立不到地上去,钉子足够短,则恰好,三五毫米的钉尖完全钉到了泥土中,这样,既钉子既稳稳的钉在地上,旗杆柄的平的地方也恰好抵在地上,这便是兼备平尖两种旗杆优点的方法。
李孟羲先向绣娘柳氏说了旗面的设计,他让柳氏缝四面一模一样的旗帜,旗面宽三尺,长四尺,用黄色丝绸为底,上以黑线绣以【力士】两个大字,大字轮廓中以黑线填充。
李孟羲拿木炭留下了两个极大的极漂亮的【力士】两个大字的字样之后,他又去找匠人准备旗杆。
旗杆需要做防雨架,需要编框架,这些都有现成技术储备,做防雨架编硬旗框架的人都有,之前行军途中,硬旗和防雨架都做过。
唯一难点,在旗杆柄部,把旗杆削成圆台状不难,可要是找钉子,没有,汉末没有日常用的铁钉。
若退而求其次,把木头削出来一个几毫米短的尖尖,倒是简单。
可是,木头的尖尖耐久差劲,用不了两天就得磨平了。
李孟羲认真思考,军中有何物什能替代铁钉呢?
箭失?不成。箭头虽然尖锐,可不够尖细。
同理,枪尖刀尖也不行。
思来想去,想不出好办法,索性直接找人做个铁钉出来。
铁钉是没有的,现在炼铁也没办法立刻开始炼,铸造铁钉也没条件,李孟羲想到的方法是,铁杵磨针,不必真磨,随便找个细长的碎铁条,只要有接近钉子的模样,然后拿锤子锤上一通,就能锤出来个将就能用的铁尖来。
最终,李孟羲找到了一个坏掉的箭头,这个箭头射了坚物的缘故,铸铁的箭头直接噼开了,裂了好几半。
要不说义军抠搜呢,坏成这样的一个破箭头都从战场上收集了起来,且和其他损坏的箭失好好的放在一起保存着。
若非如此,李孟羲焉能轻而易举得到铁钉材料。
把损坏的箭头拔掉,李孟羲试着拿手指甲沿着裂缝掰了一下,卡察一声,箭头竟然掰裂开了。
其中有一块铁皮,又细又长,李孟羲觉得,不用再加工了,勉强可以用了。
之后,李孟羲带着铁皮到匠人营地,不大一会儿,匠人们已经把旗杆削好了,削成了底部圆台的形状。
李孟羲见过匠人队长,把铁皮交给他,交代说让在旗杆尾部正中凿一个洞出来,这个洞不能太深,要得铁皮放进去,只露出来一个小尖而已,尖长不能过半个指甲盖长。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