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破绽重重的火旗(第 3/4 页)
然后,李孟羲就拉着弟弟,随便找了一个木匠营的车子,坐在车子边,安安静静的看着木匠们忙碌。
当有了一个能干的团队之后,李孟羲发现很省事的。
根本不用李孟羲操心,鲁犁自己考虑到火把架的坚固与否的问题,然后,鲁犁还会亲自检验一下质量,摔坏了之后,鲁犁又自己去找人,准备做出更坚固的架子来。
木匠們讨论了一番,都认为,杆子得找一个粗的杆子,不然还是会容易摔坏。
木匠们只用思考一部分问题就好了,而鲁犁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用粗的木杠固然好,也很结实,可如此一来,架子就会很沉,一个人扛不住,扶都不好扶,如何能像军旗一样跟着主将灵活移动呢。
鲁犁拿不定主意了,只好找李孟羲问。
李孟羲皱眉想了一会儿,“重点就重点吧。”李孟羲说着,“但也别太重了,最好能一个人扶稳,两个人能扛起快走,要是倒了,两个人一个抬尾,一个抬中间,得能一下把架子抬起来。”
李孟羲给了鲁犁新的指标。
指标包含了火把架的三种使用情况——第一种静止状况,架子竖在地上,一个士兵扶着架子,就能把架子扶的稳稳当当。
情况二,实战中,就算一旁围着架子挤满了人,敌我双方挤在一起厮杀,不停的有人撞到架子,架子依然可以稳当。
架子重一点无妨,一个人抬不动,两个人抬着走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再重了,两个人抬还可以一起发力,三个人一起抬,就不容易力量往一起使了。
每多一个人,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失误。
所以,架子再重,也不能重的要超过两个人去抬,此是极限。
情况三,万一架子不小心倒了,需要很快扶起来,按架子一头重一头轻的构造,单凭一个人想抬起来不容易,而要是有另一个人,稍走两步,在木杆中间稍微用下力,把架子抬高一点,就可以轻易抬起。
要是重到得三四个人抬,就太麻烦了。
架子可以重一点,一个人扶不住抬不起,可以两人,但两人就够了,不能再重的三人抬不起。
鲁犁得到了李孟羲的答复,安心回去继续做架子去了。
按鲁犁的行事风格,其实木匠们的做事风格,在文安县城攻城前的那一夜就形成了。
当时第一次做攻城器械,木匠们一边做,一边想怎么做能做好,同时做好还得去验证做的好不好。
做工程器械时,木匠们其实已经参与到了涉及研发,施工,品控,改进的一整套流程,这在木匠们之前的人生之中,是绝无仅有的经历。
现在义军的匠人们,哪怕木匠们去其他任何一个诸侯的匠做营里,也绝无可能有人会像李孟羲一样重视匠人们的智慧,并能集思广益。
木匠们在义军这里,确切的说,是在李孟羲手下,能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潜力也将被最大的发挥出来。
木架子结构并不太复杂,半个时辰都没用,新的架子就已经做好了。
鲁犁老老实实按李孟羲所提的三点去测试架子。
鲁犁把新做的架子再一次推倒,啪的一声,架子拍在了地上,没坏。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