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隶书源流(第 3/4 页)
因为缝制工作,李孟羲想到是由妇人来做的,妇孺是弱势群体,多给点粮也行,支出不了多少。
携行具的头绪理清了,还有别的事。
得教战兵们学文字了,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教的差不多了。
想着文字,李孟羲不由坐起,翻着翻着,就把竹简摸出来了。
关羽给的竹简,没用上。
顺手摸上了竹简,李孟羲兴致大起,拿出刻刀刻着玩儿。
“子曰”刻下,又准备刻“学而时习之”时,李孟羲意识到了一件事。
竹简能刻字的空间有限,如果为了句子之间的间隔,特意空出一点空隙,就太浪费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就是分割句子的标点符号。
李孟羲本不知汉代的句读是怎么用的,但随着他开始刻记字,然后为了防止字混在一起不知哪是哪,李孟羲自然而然的想到用长横短横来断句。
一长横代表句号,用来作为句与句之间的区分符号,短横做逗号,用于区分句子之中词语和短句意思的短句,紧致而又节省空间,清晰分明。
刻了一整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总共十一个字,李孟羲看着满竹简歪歪扭扭的字,很有成就感。
为什么是歪歪扭扭的呢,因为李孟羲刻刀不太会用,能把字刻清楚已经不容易了。
李孟羲把竹简拿起,满意的扫了一眼,再丑的字,李孟羲也不觉得自己写的丑。
左看右看,李孟羲觉得自己刻的字体像是隶书的样子。
按李孟羲对书法粗浅的理解,书法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别的不知道了。
而隶书,李孟羲最直观的感觉是,隶书横不太平,竖不太直,拐弯抹角处走势圆滑,少有棱角,字体古朴淡雅。
古朴,即是原始的另一个意思。
最早的软笔书法字体,就是隶书。
以前,李孟羲不明白隶书为什么写的横不太平竖不太直的样子,当亲自刻了字之后,李孟羲突然明白为什么隶书会迥异于楷书行书之类的。
隶书,脱胎于简书。
在刻简之时,要用刻刀刻出像楷书那样有棱角的拐角,太麻烦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