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民心已安(第 2/4 页)
亲兵们按批次把布块分别分于众人,第一批,分上边有圆形墨迹的布块,第二批,分上边有方形墨迹的,第三批,则是分三角形的。
分完,刘备对众人道,“发尔等的布都拿好了,莫丢了,日后就凭此入营避寒,谁的要是丢了,进不去帐篷,冻死莫愿!”
说完,刘备看向身后跟着的精干百夫长们,“去!就依如此,一帐分三倍人数,人分三批,各分图形,且交代清楚要藏好布块,交代清楚,丢了要军法从事。”
精干百夫长们得令而去,每名百夫长,身后跟三个襄助的士兵,每个士兵手里都提着大筐,筐子是三种不同图桉的布块。
上百名百夫长离开之后,按安排,百夫长们先是出营,走到营地之外,然后绕着营地外围分散,最后,才开始从外朝里的分发布块。
将布块分发十几万之众,且要高效快速,管理方法是重中之重。
若百名百夫长没有四面散开,没有约定好从外向里,那么人员之间工作区域会重复,很影响效率。
刘备所施行的这个高效管理方法,经验还是来自之前,来自之前的教导队。
之前行军之时,李孟羲发现队列训练单靠新兵教官一个人,很难向新兵们展示完整的队列动作,多人队列,必须多人配合才能施展。
于是当时,李孟羲便想出了教导队的方法。
要组建教导队,通晓整套队列动作的人有限,只有最早第一批练兵时的四十人才能胜任,而新兵队又多达一千多队之多,四十人得向一千多个队展示队列,分身乏术。
当时人力紧缺,训练遭遇不可不解决的难题,当时形势逼迫之下,必须得让有限的四十个教导人员,发挥最高的效率。
于是当时采取了精巧方法,扎营之后,营地收缩一块,教导队就从四角开始,挨着一队一队往里过,此便是当时实验出的最高效的方法。
若无教导队,若无教导队高效的传递队列知识的方法,那么义军练兵进度得慢上数倍,练兵慢上数倍,成兵同样得慢,那么之后面对皇甫嵩时,就没有了十万之众的可战人力,就没有之后了。
可以说,教导队从四角往里挨个展示队列的方法,直接决定了义军与官军对峙的最终成败。
此完全是小节决定了大局。
刘备本无杰出的管理水平,可一路行来,诸事繁忙过手,刘备能力还是提高了许多。
刘备特意令百夫长散一圈再往里进,这个方法不过是当时教导队方法的翻版而已,可若无此法,今日天晚之前,宿营之事完全没可能安排完,最可怕的后果将接踵而来,因为宿营没安排完,好多人就没办法进帐篷睡觉,天寒地冻的,不是少吃了顿饭那么简单,会死人的。
幸而,百十个精干百夫长调配得当,从四面八方朝里过,一人负责一块,能发挥最高的效率,完全能在天黑之前把人安排完。
最重要的活刘备分于百夫长们了,他本人去巡营。
随便找了一顶帐篷走进去,正巧是战兵们抱着稿席铺盖往帐篷里丢,刘备一看,帐篷里都是雪,方才扎帐篷的时候也忘了交代把雪先铲走了,刘备眉头不由骤起。
稿席摊在雪上睡岂能好的?
得铲雪。
出了帐篷,刘备立叫过亲兵,令亲兵带人回城,将城里所有铁锹拉出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