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兵甲俱足(第 2/4 页)
依照难度梯度,应该是裸甲,有衣物防御,有甲胃加衣物,最后是盾牌。
测试完马皮之后,刘备挺枪又戳裹着麻布的草人,不知是草人太散无处借力的缘故,还是什么,木枪一戳到底,刺到了桩子上,收枪查看,麻布成功刺破。
再看木枪,枪尖已经折了。
枪已经损坏,自然,后边再戳甲,戳盾牌,不能建功。
这是第一杆枪,后边各枪先后测试一轮,李孟羲发现,不管是粗的细的,木头竹子的,所有木枪都能过前两道测试,也就是,所有木枪都能刺破马皮,也都能刺穿衣服,这便明了的说明,木枪能对战马产生足够的杀伤力,也能对无甲单位产生足够的杀伤力。
至于敌人是有甲单位,冷兵器时代的甲,防御面积又不怎么大,面门,腋下,哪哪都有破绽,木枪照着面门舞乍,照样凶悍。
由此,李孟羲感悟到了木枪的实战用法,木枪毕竟不如铁器坚硬,也不如铁枪穿透能力强,铁枪卯足了劲,是完全能把敌人铠甲刺透伤害到敌人的,但是,木枪不太可能透甲攻击。
于是,木枪于战场上,使用方法应该是,注重朝敌人无甲部位攻击,诸如面门,腋下,木枪斜着撩开敌人的铠甲攻击,等等。
反之,又得到了和农民起义军作战的兵击术。
因为农民起义兵器大多不足,若农民起义军多是木枪,那么铁枪透甲的攻击,我军则就不必担忧,有铁甲在身,农民起义军的木枪不能透甲,于是,铁甲于此时,极其安稳,破绽就只剩面部腋下了。
于是,和农民起义军作战时,若下令,令士卒都拿着盾,不管枪兵还是盾兵,都拿着盾遮掩面部,顶着盾向前,则能大量减少我军伤亡。
从农民起义军那边来说,彼等手中的木枪,对甲无力,只能照面门腋下等无防护区攻击,才能有有效杀伤。
因为我军采取了针对性战术,面部腋下重点防御,则就死死克制住了农民起义军。
就这一个战术改变,李孟羲觉得,能减少五分之一的伤亡。
以前,李孟羲觉得,枪盾戈盾之类的配合,有些尴尬,两个枪盾,是打不过两个双手枪手的,两个枪盾,也是打不过两个盾兵的。
但现下测试木枪的时候,李孟羲意识到,枪盾这种尴尬组合,有其胜场。
测试完了木枪,李孟羲再去仔细检查,他有了意外的发现。
木枪一轮测试完毕之后,枪尖都有折损,但竹枪竟然是状态最完好的。
李孟羲猜测可能是硬度,竹子的硬度比寻常木头硬一些。
由此,李孟羲便又知道了一条关于制造兵器的知识,若造木枪,以竹枪为上。
竹枪胜长有三,其一,竹材易得;其二,竹竿粗细恰适作枪,不必如木头般,还得加工,工序少省;至于其三,竹材坚硬,胜于大多寻常树木。
见木匠营堆的都是做好的木枪,李孟羲令人去黄巾营中,看看黄巾木匠人帮着做的木枪做好了多少。
匠营副官鲁犁抱着一具白色的铠甲过来,边上站着,嘿嘿笑着,也不说话。
李孟羲在跟士卒们交代事儿,一时没看到鲁犁。
刘备见鲁犁来,招手让鲁犁过来。
等李孟羲交代完了,一回头,见刘备手里掂着一身牛逼至极的骨头铠甲。
李孟羲眼一下亮了,为什么说是牛逼至极,因为这套骨头铠甲,也不知谁编的,粗犷而野蛮,竟然很像李孟羲印象中的那些网游中的浮夸铠甲。
铠甲是用骨头,至于什么骨头,李孟羲不认得,这套浮夸的铠甲,胸甲是用骨头一根一根绑一起绑成的,严丝合缝的排骨甲。
让李孟羲直呼牛逼的是,一般木甲,能防护住胸口就算了,这套骨甲,还有用小的短的骨头,把肩甲也做出来了,还有一截细骨头编的短短一截甲袖,这套甲后面也是有防护的。
更夸张的是,李孟羲见除了排骨胸甲,还有一颗巨大的动物颅骨。
刘备不能知颅骨是干什么的,双手拿着动物的头盖骨,满脸疑惑,翻来覆去的看。
看到刘备手中的颅骨时,李孟羲一下就想到了,很多原始种族会把颅骨卡头上当头盔。
现实和游戏中,都有。
李孟羲玩心大起,问刘备要过颅骨,拿着,往头上那么一套。
“合适不?”李孟羲铛铛敲了敲颅骨,抬头,从颅骨眼里看刘备。
刘备愣了下,然后看着李孟羲脑袋上套着一个大大的颅骨,刘备乐的哈哈大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