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代步工具与口粮减省之关系(第 2/4 页)
出涿州时,车带了三百辆,现在肯定远超过这个数。
文安县破城战之后,青云山黄巾投降之后,两处的黄巾粮草淄重什么的全成义军的了。
时间这么久了,木匠营每天做板车没停过,平均一月二十辆至三十辆还是有的。
更大的一部分补充是游骑商队,板车是民间寻常工具,只要游骑商队遇到个村落,必然能买到板车。
游骑商队一天频繁各处补给十几次不止,一天就能有十几辆板车的进项,多的时候可能更多。
匠营早已满配板车,拉木料拉工件放帐篷还有拉人的空车全都够了。
妇孺营的车也够了,足够让所有走不快的小孩子们上车由大人拉着走,以免拖延了行军。
渔营也满配。
屠匠营板车配了五辆,屠匠营,人才不到三十个,配五辆车,很充裕。
再就是最后成立的养鸡鸭的车,鸡鸭车八辆,牲畜车三辆。
麦芽糖生产厢车,有八辆。
车多到一定程度,极大提高了义军的后勤能力和行军能力。
首先来说,一辆空板车,拉不多人,只拉三个,一人拉三人,能跟得上淄重队的速度,不会掉队。此时,一人拉车三人歇,等于是四个人行军,只一人地上走,只消耗一个人的体力。
拉车的人拉一截之后,再换另一个人来,第一个拉车的人则歇着。
这种轮换方法,等于让体力利用效率提高了三四倍。
体力利用效率提高了三四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途行军时,能走更远的路,走同样的距离,平均消耗的能量就更少。
消耗体能少,放在现在,就等于省粮食。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