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分粥,放药,收心(第 2/4 页)
仓促糊成的土窑不是很大,不过半人高,灶台大,废弃了横断隔层,换用竖隔层,泥胚容纳量多了许多。
窑中有竖隔墙三个,每堵隔墙每一面可放二三十个鸣镝泥胚,三面墙,可放泥胚近百,再加上窑左右两边的膛,一窑可以烧百十多个陶鸣镝。
窑肯定没问题,窑一边堆了许多硬柴,柴也没问题,唯独让李孟羲觉得不一定能成的是泥胚。
不同于泥碗泥缸这些技术简单的东西,鸣镝虽小,结构复杂。
陶匠们把鸣镝箭头去了,参考着箭头的结构拿黄泥来捏胚。
论捏泥胚的技术,陶匠们经验丰富,一坨黄泥拿在手里,手指一掏一捏,就捏出了箭头模样,然后用细柴棍在泥胚上扎通几个空气流通的孔,简单的鸣镝箭头就做成了。
李孟羲看不一会儿,天就黑了。
因为鸣镝急用,李孟羲让陶匠们稍辛苦一下,今夜连夜烧上几窑箭头,做的好有赏。
俘虏抓到几百个,安置俘虏是大事。
天黑了的时候,给俘虏们煮的粥也煮好了。
义军有着丰富的分粥施粥经验,分粥应该注意的每一点,早有一套详细规则。
分粥要注意事项之一,粥煮好要加凉水,避免烫伤。
第二,分粥时,不能按大小分,得按人头分。一个大人跟一个婴儿,分粥都应是一人量。
第三,得派人盯着,以防谁家大人不让自己的小孩儿吃粥,把粥全抢了。
第四,黄巾流民后勤薄弱,很多人连盛粥的碗都没有,得多备一些碗。
粥煮好了,也怼凉水了,军中空闲的碗也都收集起来了,天刚黑,一切准备妥当。
黄巾俘虏被严密看押于一处,俘虏们惶惶不安,中间还有小孩子止不住的哭声,俘虏们忐忑不安,不知道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刘备来俘虏营,当着几百俘虏的面,一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诫众俘虏,大致意思是说,尔等百姓,何苦从贼?今番落入我手,我义军仁义行事,不为难尔等。劝尔等迷途知返,投我义军助我讨賊,为时不晚。
若愿从义军者,有粥,不愿者,无有。
投义军能喝粥,不投不仅喝不了粥,还可能被杀了,两下如何取舍,俘虏们分的清楚利害。
俘虏们争先恐后的说愿投义军,
刘备暗自点了点头,“分粥!”刘备扬声说道。
俘虏们被严密管制着,一个一个上前领粥。
每一个到粥棚前,则被人勒令,解下头上黄巾丢到筐里,不然不能领粥。
这仿佛是一个特意设置的仪式感,为的就是让俘虏们明白,喝了粥就跟黄巾没关系了,是义军的人了。
俘虏之中,青壮老弱都有,有人有碗,有人没碗,负责分粥的伙夫个个面善,说话和声细语的,比在黄巾军中的伙夫好太多。
一个带着孩子的老妇人,拘谨的来到粥棚前,颤颤巍巍的把手中的脏竹筒递过去,脸上带着卑微讨好的笑,说句恭维的话都不太敢说。
伙夫看了一眼老妇人还有被老妇人拉着的小娃娃,“用碗吧,你这装不了多少。”
说话间,利落的从一旁矮几上堆的高高的一摞碗中抠出来两个,给盛了满满两大碗粥。
盛完不说,伙夫双手端碗给递了过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