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百一十二章 请跳过,科普(第 3/4 页)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象征/编钟编辑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评价/编钟编辑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出土情况/编钟编辑

    编钟

    编钟图册

    1957年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现了战国楚墓中一套木质编**13个。

    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8一前23世纪)遗址中发现了矩形陶钟,现(2012年)藏北京厉史博物馆。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编***六十五枚,被称为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

    1985年8月25日西安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市洛庄西汉墓14号乐器坑出土了乐器149件,超过了曾侯乙墓。其中有编钟19件、编磬107件,其他还有錞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未确定)等十余种。具有很高的音乐考古价值。

    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出两套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志怪书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剑啸灵霄 神话之后 阵问长生 五仙门 魔门败类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过河卒 玄鉴仙族 武圣! 山河志异 叩问仙道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剑来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最多阅读 一念永恒 剑啸灵霄 剑来 我不想上梁山 九阴九阳 彼岸之主 中州录 武圣! 卧虎藏龙 仙父 仙逆 为龙之道 武道天途 志怪书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明夷于飞 重生八零娇娇媳 过河卒 不朽凡人 神话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