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章 请跳过,科普(第 3/4 页)
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象征/编钟编辑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评价/编钟编辑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出土情况/编钟编辑
编钟
编钟图册
1957年在河南信阳地区发现了战国楚墓中一套木质编**13个。
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8一前23世纪)遗址中发现了矩形陶钟,现(2012年)藏北京厉史博物馆。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编***六十五枚,被称为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
1985年8月25日西安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市洛庄西汉墓14号乐器坑出土了乐器149件,超过了曾侯乙墓。其中有编钟19件、编磬107件,其他还有錞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未确定)等十余种。具有很高的音乐考古价值。
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出两套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