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八章 良渚刻符(第 3/4 页)
这样就再没出现拿错的情况了。
想来,五千年前的良渚古人们,想法和现代人也不会有太多区别。
对于良渚时期的古人来说,陶器已经是家里为数不多的“日用器”了,并且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全套的。
以前这些东西是经常会互相借来借去的,今天从你家借一个碗,明天从他家借一个壶。
这种事情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贫困时期,都还时常有发现呢。
那么,只要刻个字就不会搞错是从哪里借来的了。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匠师留名”。
在自己制作的器物底部刻个符号,代表这个陶器是谁制造的,这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手段。
尤其是出名的工匠,做的东西自然更受欢迎一点,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目前,卞家山、庙前、庄桥坟等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554件带刻符陶片、石器和玉器,符号总数达656个。
大部分都是发现于器物的底部。
这说明这些符号,首先不可能是随便乱涂的,肯定是有某种规律的,是良渚人主观意识做出的行为。
但是!
它们依旧是刻符,而不是文字!
为什么?
因为单个,或者说一两个刻符,是不够组成“文字”的概念的。
什么是文字?
不管是中文的方块字,还是西方的各种字母,都满足一个概念,那就是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句子,文章。
完整的句子,文章,才能够蕴含或者说承载信息量。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