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我和《中国集邮报》的千丝万缕的缘分(第 3/3 页)
我第一次认识王宏伟,是将近20年前,在去北京马连道观看第一届“北京现代集邮展”的路上。我下车不认识路,边走边找,看见了也在边走边找的王宏伟,他背着相机包,气喘吁吁,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陪我走到会场。在会场上,他自我介绍叫王宏伟,是中国集邮报的记者。我感慨:“今天的中国集邮报让人刮目相看了,也配备了专职的摄影记者。”
王宏伟笑着回答说:“我也采访、也做版。”
从此以后,我在各种集邮场合,几乎都能碰上端着相机的王宏伟,慢慢的,我们相互熟悉了。在一个集邮活动上,我曾和《集邮》杂志总编刘劲议论起王宏伟,我说,这个王宏伟可以啊,不但摄影、写稿、编版样样在行,还搞起了集邮博客,写书,如今成了全国集邮联的会士。
刘劲说:“集邮报刊的记者有两类,一类,只把自己当记者,并不热爱集邮;另一类,因为热爱集邮,进入集邮报刊当记者,这样的集邮记者,在集邮报刊,如鱼得水。王宏伟就属于这后一类集邮报刊的记者。”
我听后,深以为然!
如今,你走进《中国集邮报》,第一眼看见的那位长相有几分酷似聂卫平的,就是《中国集邮报》总编蔡旸,他是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员中60多位编辑记者的老朋友。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2022年2月18日,我来到《中国集邮报》附近的“石榴红了餐厅”,参加由蔡旸等人组织的稿件研讨会,与会的有集邮家王渭、岳晓湄;《中国集邮报》记者王宏伟、版面编辑小鲁。这是新冠疫情肆虐近3年以来,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想起这3年被困在家中的狼狈处境,有了一种翻身道情的豪迈,令我一时间感慨万千!
“石榴红了餐厅”,多么好听的名字。我祝愿蔡旸担任总编辑的《中国集邮报》越办越好,就像这餐厅的名字,红红火火,红遍神州,红透海外!
(2022年5月11日最后改定)
? ?我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校园‘集邮热’透视》的责任编辑就是蔡旸。这张《中国集邮报》,我一直珍藏在我的集邮书报资料库中,整整29年过去了,今天我拿出这张报纸,纸面已经微微泛黄了,看到文尾署的“本版编辑蔡旸”时,我仍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