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不一样的衡量标准(第 1/4 页)
贺天昌语气很恭敬,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贺天昌面对姚教授还有一种类似于后辈对前辈的那种敬仰。
姚教授也确实是贺天昌的前辈。
贺天昌和姚教授算是份属同门,都是属于刘/炯/朗“门下”的。
刘/炯/朗这个名字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有点陌生,但在计算机界却几乎无人不晓。
刘/炯/朗是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此人对于即时系统、电脑辅助设计、组合最佳化、离散数学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
刘/炯/朗在专业上的贡献只是一方面。
其不为人知的贡献在于他一生之中培育英才无数、桃李满天下。
姚教授1975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就是刘/炯/朗教授指导的。
而贺天昌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学时的博士生导师是科尔曼·霍尔希斯教授,此人也是刘/炯/朗的若干门生之一。
如果严格按照学术方面的传承来算,某种程度上姚教授也可以算是贺的“师叔”了。
当然,贺天昌可不敢对姚教授真的叫师叔。
姚教授虽然资格很深资历很老,但姚教授本人从来不以前辈自居。
而且姚教授不仅不以前辈自居,而且还很反感论资排辈这套。
他不但从来没有对后进学者摆过架子,而且即便是面对普通学生姚教授也不以前辈自居。
非但不摆架子,姚教授还一直默默无闻地致力于我国计算机基础人才的培养。
可以说在刘/炯/朗的众多门生中,姚教授才是真正继承其传道授业解惑精神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贺天昌才敢直接把电话打到姚教授这里,嬉皮笑脸地向姚教授“举贤荐能”。
不过即便如此,贺一时半会也没想好该怎么开口。
姚教授虽然致力于人才培养,但同时最反感走后门那套。
好在贺天昌期待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听见贺天昌抱怨俗务缠身,姚教授很不以为然:“我们那一代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都老了,你们这代人,自然要多担责任!”
贺天昌正愁没机会将话题引到林灰身上,听见姚教授提到年龄,马上接过话茬:
“我不算年轻了,今年也五十多了,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
听见贺天昌的话,姚教授奇怪道:“你不一向自诩正当年么?怎么现在突然感慨起英雄迟暮了?”
贺天昌:“年轻一代成长的太快了,我们怎么能不老呢?”
姚教授岂能不知贺天昌的意思:“你这是发现好苗子了吧,拐弯抹角地把话题往这引呢……
说吧,又想向我推荐你们学校的谁?想推荐去哪?
先声明啊,我不带研究生了。”
贺天昌:“这次推荐的倒不是我们学校的,而是一个刚高考完的本科生,他叫林灰……
我想推荐他参加水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选拔。”
听了贺天昌的话,姚教授笑了。
姚教授笑了,贺天昌却有点慌张。
被误解事小,不小心耽误了林灰的前程可是不应该。
贺天昌忙道:“姚教授,我懂你原则,我可不是走后门啊。
这个林灰,考了七百三十多分,这完全符合参加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往年的标准啊。
我只是不想让明珠蒙尘,才引荐一下……”
姚教授:“别着急嘛,谁说你走后门了?
我问你,你说的那个林灰是今年北域省的那个高考理科状元么?”
这话让贺天昌颇为意外:“是的,林灰就是今年北域的高考理科状元。姚教授,您也知道这个林灰啊?”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