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登陆(一)(第 2/2 页)
原来,中路军的顺利登陆,让今村均产生了错觉,以为新唐国的防务也不过如此,就临时改变了西路军的作战计划。
接到命令,川口清健不敢怠慢,马上命令部队登船。十几艘运兵船满载着川口支队的三千多名士兵和全部武器装备,在四艘驱逐舰的掩护下,杀气腾腾的朝着海峡对面的皮艾角杀来。
新唐国防军皮艾角守备团团长是姚忠怀,也就是姚拐子,今年二十七岁,本来是无常特种部队一名特战队员,因为左手受伤致残,组建新唐国防军的时候,就和其他几十名跟他一样情况的特战队员一起,转到国防军大部队担任团级以上军事主官。
自从他带着他的团来到皮艾角以后,就一直在按照国防军司令部的命令,一边训练部队,一边用心布置皮艾角的防务。
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却很少有天然良港。原因是该岛和东边的爪哇岛都经常受到一种叫做“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所谓的“印度洋拍岸浪”,一种高高卷起的海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蕴含的力量之大,足可以把一艘小一点的轮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扣下。因为这个原因,在整个苏门答腊岛面向马六甲海峡这一面,几乎找不到一处适合进行登陆作战的地方,而皮艾角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偏偏就受不到拍岸浪的影响,再加上与对岸的新加坡隔海相望,如果日本人想要在苏门答腊岛登陆,除了皮艾角,不会有第二个选择。
对于这一点,萧峰心里清楚,姚忠怀心里也清楚,所以对于皮艾角的防务,他一点都不敢懈怠。
皮艾角海滩铺满西沙,海滩平缓,非常适合用小艇登陆。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姚拐子带着士兵进入雨林,砍来大批粗大坚硬的南洋钢柏木,先用锯子锯成一截截两三米长的木桩,再把这些木桩用骑马钉和铁丝每三根固定到一起,做成一个个一米半到两米高的三脚架。最后,再用小船把这些金字塔一样的三脚架送进浅海,让它们密密麻麻的布满水面,专门用来阻止日军用登陆艇登陆。
对于海边那平缓的沙滩,姚忠怀同样没有放过,一样布置了大量的三脚架,三脚架中间的空档再布上一些防步兵地雷。只是因为新唐国军工厂现在地雷产量有限,所以他这里分到的数量根本不足以构成一条严密的防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姚忠怀和他的士兵们就地取材,砍来大量的竹子,削制成无数锋利的竹签,跟地雷、三脚架进行混合布置,以此来防止日军登陆以后,迅速冲过滩头。
在滩头后面的热带雨林边缘地带,就是姚忠怀团的阵地了。在这个地方,所有面对着海滩的地方都被掘成又宽又深的壕沟。然后在壕沟上方纵横交错的盖上几层钢柏木,再把挖出来的沙子和土石用推土机推回到钢柏木的上方,就成了一片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些修筑好的工事,不但足以耐得住大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而且经过雨水的滋润,覆盖的土层上很快就长满郁郁葱葱的野草,从远处看根本就什么也发现不了,因而也大大的增加了隐蔽性。
当然,作为防御工事,仅仅能够耐揍和隐蔽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拥有能够随时反击的能力。这一点姚忠怀当然不会忘记,他让士兵在这些工事面向海滩的一面,留出了许多射击孔,布置成一个个火力点。这些火力点都由钢轨、钢板和钢柏木混合盖顶,因此更为坚固,生存能力也就更强。
因为新唐国军火公司仿制的155mm重炮刚刚才制造成功,还不可能装备部队,姚忠怀团现在所能使用的重型炮火,只有军火公司仿制的日本七五山炮。在他的守备团,有一个加强七五山炮连,共有十二门七五山炮。他就把这十二门七五山炮全部分散布置在各个火力点上,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门。
在这些有七五山炮构成的火力点之间,还有大量机枪火力点。新唐国现在已经能够自产通用机枪,虽然是一种仿制品,但性能却是绝对出色,在后世,这种通用机枪的原型有着一个极其恐怖的外号,叫做——希特勒的电锯!对!就是mg-42通用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