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登陆(二)(第 1/2 页)
mg-42这种脱胎于mg-34通用机枪的家伙,是二战德国军工的一个不世杰作,直到现在还被许多国家仿制、改良并大量使用。它采用金属冲压工艺,除枪管和机匣里的一些主要零部件外,其他部件全部用钢板冲压而成,而不是像mg34那样枪身整体采用整块钢料切削加工。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材料,也节省了大量工时,因而也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也就使得这种机枪的生产彻底白菜化。
mg-42通用机枪虽然做工极其简陋,可是比起它的前辈——大名鼎鼎的mg-34来,性能却一点都不差,甚至还有所提高。每分钟900~1500发的恐怖射速,让人的耳朵已经无法清楚地分辨它每发子弹击发的声音,只能听到象电锯高速运转时发出的“嗤——、嗤——”的声音,又或者听起来象撕裂大亚麻布片的声音。
在二战中的欧洲战场上,mg-42一经投入使用,立刻成为所有盟军士兵的噩梦。只要一听到那恐怖的“嗤——、嗤——!”的声音,面对着它的盟军士兵就会魂飞魄散。因为这种机枪的射速实在是太高了,只要被它打中,挨的子弹就绝对不会只是一发两发,至少也是四五发,可以说中者立毙,很少有能活下来的。所以,在战场上只要听到这种枪声,基本上就等于接到了死神的邀请函。
这种宝贝的性能既如此杰出,制造工艺却又那么简单,作为后世人的萧峰,早已对它极为了解,也就自然会想到为自己的部队装备上一批。早在军火公司创建之初,那时候德国人还处于研制阶段,部队还没有正式装备这种让人恐怖的家伙,萧峰就已经把这种机枪的图纸绘制出来,变成自己的独家创造,让军火公司根据图纸进行研制生产。
早先萧峰拿出的四一式半自动步枪图纸,就已经让军火公司的设计师们眼前一亮,现在四一式步枪已经大批装备部队,所有的新唐国防军士兵都用上了这种性能极为优异的步枪,而且反应极为良好。现在又看到了mg-42这个宝贝,更是一眼就看出了它的价值,马上日以继夜的进行图纸研究、样枪制造、靶场实验。
经过不懈的努力,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新唐国产mg-42通用机枪就生产出来了,经过随后的试验,性能好的让人咋舌。萧峰也亲自参与了这种新型机枪的射击实验,在他亲手试射了上万发子弹之后,充分肯定了这种国产机枪的性能和可靠性,随即将其命名为四二式通用机枪,命令军火公司立刻组建生产线,大量制造这种机枪装备部队。
因为这种通用机枪的生产工艺极为简单,造价又极为低廉,所以非常适合大批量制造并装备部队。在历史上的德国,从1942年正式定型生产开始,到1945年战争结束,在这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mg-42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万挺以上,平均每月产量接近三万挺。
新唐国的军火公司虽然没有希特勒德国那种恐怖的生产力,不过月产个三四千挺还是能够做到的。在四二式通用机枪投产三个月来,已经生产了一万多挺,新唐国国防军平均每个班都能装备一挺。
因为姚忠怀的守备团处于边防最前线,所以这种机枪投产以后,第一批就装备到他们部队,让他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熟悉、使用这种优秀的步兵武器。
姚忠怀把这近百挺通用机枪跟十二门七五山炮间隔布置,构成远中程交叉火力,七五山炮负责对付海上准备登陆的小艇,通用机枪则负责收拾漏网登陆的敌人,同时负责对炮兵的掩护。而在这些机枪的左右,又各有一批使用四一式半自动步枪的士兵,作为近程火力使用。不过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消灭登陆的敌人,而是重点负责保护机枪组的安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新唐国防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完全跟德国人一样,四二式通用机枪,已经成为部队火力的核心。
按照姚忠怀的要求,守备团所有的火炮和机枪都已经提前测好射距,并完成了试射。哪门炮打哪块海面,哪挺机枪封锁哪段海滩,都做了明确分工,随后就是不断的演习、评比、总结,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在这样周密的布置和强大的火力下,姚忠怀负责防守的这段宽度不到两公里的海滩,已经确确实实的变成了死亡地带。说得夸张一点,如果没有他的允许,就是一只老鼠也无法在滩头停留,哪怕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
今天上午,就在半个小时之前,姚忠怀接到师长袁湘凤给他打来的电话,跟他说了一个让他已经盼望了好久的消息:据空军侦察机报告,有大量日军正在新加坡的港口登船,估计应该是准备在他这里登陆,要他立刻做好迎战准备。
接到电话,姚忠怀立刻兴奋地下令部队结束训练,全部进入阵地,做好反登陆准备。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