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Willys Quad(第 2/2 页)
要想阻止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还是利用自己先知的优势,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提前阻止美国人启动“曼哈顿计划”。而要想阻止美国人启动这个计划,就必须先知道美国人现在的预研工作进行到了什么地步。因为他只知道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以前,美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先期论证准备工作,对当初美国人启动“曼哈顿计划”的具体时间记得并不那么清楚,所以他必须先实地考察一下,再作打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急于离开北美公司,甚至都来不及看望一下自己的部队。
考察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新墨西哥州北部杰姆斯山区中的洛斯阿拉莫斯,当初美国为“曼哈顿计划”建立的著名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就座落在那里;另一个自然是位于田纳西州东部坎伯兰山区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了。
他现在不确定这两个实验室是否已经动工兴建,这种事又不能打听别人,更别指望媒体报道。因为据他所知,当初美国执行“曼哈顿计划”的时候,只有美国**罗斯福和极少数几个人知道全盘计划,就连美国时任副**杜鲁门都不知道,可见美国人的保密工作做的有多严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才决定自己亲自去看一看,至于顺路欣赏一下四十年代初美国的风光,就算是对自己这一番辛苦的奖赏了。
测试版的willysquad吉普车性能非常好,引擎轻快的轰鸣着,驱动着只有六百多公斤重的轻便车身,在南加州的州际公路上以65公里的时速疾行。简单新颖的车辆外形,引得路上过往的司机纷纷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观看。对萧峰来说,驾驶这辆袖珍吉普车的感觉,比在后世开一辆限量版的布加迪威龙跑车还要拉风的多,虽然购买那样一辆超级豪华的跑车,足够组建一个能排出两公里长的吉普车车队了。
让他稍微有些遗憾的是,在车来车往、又宽又平的州际公路上,并不能显示出这辆性能卓越的测试版willysquad吉普的真本事,人们所赞叹的只是它的外形简单、新奇,对它能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本领一无所知。
不过,他的遗憾很快就得到了满足,从南加州到新墨西哥州,中间要经过亚利桑那州,而在这一段必经的道路上,横梗着著名的科罗拉多高原。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两千五百米的高原上,遍布着火山爆发形成的熔岩丘陵、河流冲积制造的深邃峡谷,道路极为崎岖,翻山越岭成了家常便饭。
在这种崎岖的地形上,测试版willysquad吉普车翻山越岭的能力得到了彻底地发挥,在那些普通车辆翻越起来极为艰难的陡峭坡道上,萧峰把吉普车挂上前加力,四个轮子一齐发力,极为轻松的就冲了上去。有时为了试一下这辆车的潜力,他还特意选一些普通车辆根本无法行驶的山坡攀登,吉普车都胜任愉快,这自然引来看到这一幕的司机们惊讶又艳羡的赞叹声。
吉普车任劳任怨、性能超群、皮实耐用,二战中的美国战地记者尔尼·派尔有过一段极为精彩恰当的描述。这位后来在太平洋战场死在日军枪口下的记者在报道北非战事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吉普车:没有它,我想战争赢不了。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像一狗一样忠实,像骡子一样强壮,像山羊一样灵活。它可以装下设计标准两倍的货物。我曾经试过,绝对没问题。我驾驶着吉普在非洲跑了几万英里,如果让我提出改进意见,我恐怕只能想到一个地方——把手刹取消掉,它完全没用!它们不需要设计,这样可以节省很多钢材。
独自驾驶一辆吉普车,长途跋涉几千公里,一路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使萧峰对这段话有了深刻的体会。一路跑下来,不管路况如何恶劣,这辆测试版的willysquad吉普车都胜任愉快,一点故障都没有。这让他对这辆车越来越是爱不释手,心里开始琢磨着,怎样想办法多弄几辆运到塞班岛去,在那个到处是山的海岛上,有这样一辆好车,指挥作战的时候,可就方便多了!如果让他的特战队全部配备上吉普车的话,他们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率将远远超过现有的水平。
当然,尽管测试版的吉普车质量和性能都非常可靠,却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因为所有车辆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都需要燃料,没有燃料的汽车,不管它性能多么出众,都只能是一堆废铁。
在旅行的路上,萧峰就不止一次遇到这种倒霉事。因为在他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就算汽车普及如美国,也还没有兴起私人独自驾车长途旅行,所以州际公路上跑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重型卡车。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重型卡车的油箱大,自然载油量就多,所以设在公路附近的加油站之间的距离就很远。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萧峰几次错过了加油的机会,等到他想加油的时候,却找不到加油站了,幸好所有的吉普车的屁股上都挂着一个铁质的汽油桶,里面随时都装满汽油,作为备用,这辆测试版的willysquad也不例外,这才一次次帮他解决了问题。
最惨的一次是他连备用燃油都烧光了,却仍然没有找到加油站,天又快黑了,一个人一辆车扔在荒凉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过路的卡车也不见一辆。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把车扔在路边,提着空空如也的备用铁皮油桶,步行十几公里,总算找到一个加油站。打满燃油后,又扛着满满一桶汽油,步行回到抛锚的汽车那里。来来回回三四十公里,还要扛着极不适合长途人力运输的满满一桶汽油,要不是他体力强劲、训练有素,只怕都要累瘫了。
吃过几次亏之后,萧峰改变了办法,每路过一个加油站,不管油箱和备用油桶里里有多少汽油,一律重新加满,从此以后,才再没发生过因为燃油耗尽而进退不得的尴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