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孙权之疑(第 1/3 页)
入了府衙之后,徐盛摆酒为太史慈接风洗尘。太史慈终究没有让孙绍与亲兵一起去院中饮酒,而是与太史慈和徐盛一起在厅中。
孙绍并没有再刻意表现自己,默默的听着徐盛和太史慈一边喝酒一边谈论他们对于此次战事的看法。
从二人的谈话中,不难听出二人对于此次攻打江夏并没有特别看好,只因为此次和一年前第一次攻打江夏的时候整体战局不仅没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甚至比上一次更差。
上一次攻打江夏也是周瑜统领,并且孙权亲临战线,江东军也取得极大的战果,占领了江夏东部的大片区域。但江夏城墙坚固,粮草充足,黄祖选择闭门不出,江东军也无可奈何。
江夏城又是北面着陆,南面临江,在江上攻城器械难以展开,在陆地则极容易受到北面和西面荆州援军的内外夹击,因此攻城十分困难。孙权被之前的胜利激励,坚持强攻不退,结果还折损了破贼校尉凌操。
迁延日久后,山越趁江东空虚,大举反叛,使得江东后院失火,不得不撤军。
江东军大军一撤,之前抢占的土地也迅速被江夏夺了回去,一场战斗下来损耗钱粮无数,还折损了一员大将,结果最后前期的胜利果实也被抢了回去。
上次攻打江夏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江夏城城墙坚固,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二是后院起火山越叛乱。这一次攻打江夏,这两个问题江东一个也没有解决。
而上次攻打江夏胜利的条件,这次反而没有了。战争很少是简单的局部战争,特别是像江夏这般重镇的战争。
上次江东军之所以前期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战果,有两个十分有利的因素。
第一个有利因素甚至是由于曹操的进军得来的。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取得官渡大捷,斩杀河北精锐八万多人,但曹操自身也由于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军修整。曹操深知袁绍坐拥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土地广袤,人口富足,如若给其喘息之机,袁绍实力就会很快恢复,到时候胜负难料。因此在次年也就是建安七年的粮草刚刚收上来,便迫不及待再次兴兵,抵达官渡。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病死。袁谭和袁尚为了争位大打出手,曹操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趁机在河北攻城略地,步步蚕食。
而此时屯兵新野的刘备觉得曹操大军北上,正是偷袭许都的好机会,因此建议刘表北伐。不过刘表既忌惮曹操的势力,也害怕刘备坐大,因此拒绝了刘备的建议。不过虽然刘表不肯亲自出兵,却支援了刘备许多粮草军械。
刘备得了资助,毅然北伐,一直打到距离许都百里的叶县。刘表让刘备北伐本来是为了消耗刘备和曹操双方的实力,但刘备兵锋太劲,反而得到了更多荆州士人和豪强的认可,这让刘表坐卧不安,于是中断了对刘备军的支援。
刘备军没了支援,更感觉到了刘表的猜忌,加上此时叶县已经聚集了夏侯惇、李典和于禁三员大将,曹刘强弱之势已经逆转,因此不肯再与曹军硬拼,夏侯惇也承担不起贸然出击失败的风险,选择稳守。
双方在叶县附近对峙,刘表也不知是担心刘备兵败还是担心刘备反戈一击攻打荆州,也在新野南部屯下重兵,当然刘表对刘备说的是为刘备军后援。
荆州大量兵马在荆州北部,能够来支援江夏的兵马便少了大半,因此当时江东军对江夏是四面猛攻。而这一次,荆州北部并没有战事,因此能够支援江夏的荆州军更多。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