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孙权之疑(第 2/3 页)
第二个有利的因素则是因为黄祖。
黄祖坐镇江夏多年,又曾伏击并杀死了孙坚,因此对刚刚继位的孙权十分轻视,孙权亲领江东军来攻,黄祖便决定以攻对攻,与江东军在陆上寸土必争,在野外和长江大战。
结果当然很惨,江东军虽然名义上是孙权亲领,但实际指挥的却是周瑜。
江夏水军还好,甘宁射死凌操,也算有所建树,互有胜负。陆地上则是被打得溃不成军,不仅江夏城周围小城尽失,并且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江夏军虽然得到了刘表送来的兵源补充,但其战斗力肯定是不如之前的,这原本是有利因素。不过太史慈和徐盛一致认为经过去年的惨败,黄祖定然已经丧胆,不敢出城再战,只会选择龟缩不出,因此这次周瑜一来就要面对江夏城的坚固城墙,并且还有比前年更多的守军!
在这种情势下,要攻破江夏城,即便是用兵如神的周瑜,又谈何容易!
太史慈和徐盛都是通晓兵事的良将,听他们一同分析局势,孙绍觉得受益匪浅。
哪怕是他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从来没有这么系统全面的分析过第一次江夏之战。没想到江夏一郡的战争的形势会被山越、刘表、刘备甚至被远在河北的袁曹交兵所影响!
除了战争的分析,孙绍更是马上想到既然太史慈和徐盛都能看出来这场战争取胜的几率如此小,难道周瑜、陆逊、孙权会看不出来?
那么为何孙权还要坚持如此迅速的发动这场战争,而不是等待有更好的战机出现的时候呢?为什么第一次孙权是亲征,这一次却是由周瑜全权统领呢?
功高震主吗?这么来看,这一场说是为了给孙坚复仇的战争,更可能只是为了让周瑜不得不接受一次失败,从而削弱周瑜影响力的阴谋!
或者说是阳谋,孙绍不相信自己通过太史慈和徐盛透露出来的消息就能看出其中问题,而智冠天下的周瑜周公瑾会看不出,只是周瑜能够拒绝吗?
或者说周瑜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并没有想过拒绝。
孙绍感到不寒而栗,难道为了自己的威望,为了一个心安,就能心安理得的让那么多拥护他士兵死的不明不白吗?
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就可以白白的耗费那么多的兵马钱粮,这些不都是江东的国力吗?
难怪江东空守着长江天险,江南的富庶,以及多如牛毛的江东才俊,到后面竟然会越来越弱。以前看历史只觉得是世家掣肘,山越难平,消耗了太多的国力,现在看来,孙权的问题也很大。
说到底孙权作为守成之君几乎完美无缺,但作为拓土之主却远不及孙策。孙策虽然也有冲动,喜欢冒险的的毛病,但他胸怀天下的格局和睥睨天下豪情壮志,这些都是孙权所不具备的。
正是这些特质让他根本不会觉得手下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哪怕是周瑜,也不能!所以江东才能在孙策的带领下人尽其能,遍地开花,才能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便打下了江东六郡的基业!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