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需要情节的安排(第 3/4 页)
感伤主义所依赖的正是读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非作家创作出来的故事经过。你用自己的想法填补了其中的情感空白,并将这样的感情铭记于心。
真实的情感则源于故事的场景。通过运用真实的情感,你能够描绘出具体的人物和背景。
基于此,真实的情感便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它源于具体的事物(人、地点和物品)而非固化的情感。
如果你想从事爱情故事的创作,必须先考虑好自己的选择:你是愿意成为感伤主义作家呢?(在特定类型如音乐剧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中,有其不可撼动的地位。)还是愿意创造出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个世界里流淌着真实的感情,不需要读者依靠自己的揣测来加以判断。
我们只有在情感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才会如此精神焕发。想要通过写作的手法来激发情感并不容易。
然而如果我们选择通过伪造这些情感来走一条捷径,即通过夸大对情感进行塑造,那么我们便犯下了故作感伤的错误。
所谓的感伤主义手法,即通过夸大现实情境能够引发的情感来达到感人的目的。
我们不过度地批判这种感伤主义的做法,因为它毕竟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时不时地喜欢一部感伤主义的书或是影片。
关键是要了解真实的情感和感伤主义之间的区别,并且能够根据情境在二者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你正在努力创作一部标准程式化的浪漫小说,读者们将会期待你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得倾向于感伤主义。
如果你想努力成为一位至真至诚的作家,你的作品中的情感应该符合角色的行为,一定要杜绝过分渲染情感的做法。
换句话说,不要谈论爱情,要将其展现给读者看。
3.「恨」也不能缺席
因为我们中的多数人花了大半辈子来寻觅和幻想爱情,因此我们完全忘记了爱情的两面性:如意的一面(坠入爱河)和不如意的一面(失恋)。
通常会有一千篇故事是关于恋人坠入爱河的,而只有一篇是关于恋人伤心分手的。
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失恋的情节在爱情故事中不怎么受读者欢迎。然而类似的故事情节却也曾为我们带来了极富戏剧性的作品。
据我猜想,乐观主义者肯定在幻想他们日后再续前缘的可能性;而悲观主义者则已经开始为他们的不幸经历感到神伤。
当然,一时的失恋并不代表王子和公主以后再也无法幸福地生活了,他们还是有机会的,在有些时候。
失恋的情节也是关乎人物刻画的情节,只不过它展现的是一段关系的结束而非开始罢了。你创作的故事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读者对故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的经历的理解。
在故事的结尾,将会产生危机,而这场危机往往以下列某种常见的形式而告终:无休止的冲突、离婚或者死亡。
这类作品的情感重心在于对爱恨两种感情的描写,而不单单局限于爱情。这也正是爱情令人不安的一面。但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既有暴风骤雨,又有艳阳高照。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